明代記述15世紀中外交通的史籍。著者費信,字公曉,曾以通事(翻譯)之職,於永樂七年(1409)、十年、十三年(見鄭和下西洋)、宣德六年(1431)四次隨鄭和等出使海外諸國。該書即其采輯二十餘年曆覽風土人物,圖寫而成,約成書於正統元年(1436)。該書分前後集。前集所記占城國(今越南南部)、賓童龍國(今越南南部)、靈山(今越南中部)、昆侖山(今越南昆侖島)、交欄山(今印尼格蘭島)、暹羅國(今泰國)、爪哇國、舊港(今印尼巴領旁)、滿剌加國(今馬來西亞亞的馬六甲)、九洲山(今馬來半島霹靂河口外)、蘇門答剌國、花面國(今蘇門答臘北部)、龍牙犀角、龍涎嶼(今蘇門答臘西北海面的佈臘斯島)、翠蘭嶼(今尼科巴群島中的大尼科巴島)、錫蘭山國(今斯裡蘭卡)、小亪喃國(今印度奎隆)、柯枝國(今印度柯欽)、古裡國(今印度科澤科德)、忽魯謨斯國(今伊朗阿巴斯附近)、剌撒國(今也門木卡拉附近)、榜葛剌國(今孟加拉國及印度孟加拉邦地區)為其親歷的國傢和地區;後集所記真臘國(今柬埔寨)、東西竺(今馬來西亞的奧爾島)、淡洋、龍牙門、龍牙善提(今馬來西亞的凌加衛島)、吉裡地悶(今帝汶島)、彭坑(今屬馬來西亞)、琉球國、三島(今菲律賓群島)、麻逸國、假裡馬丁國(今印度尼西亞的卡裡馬塔)、重迦邏、渤泥國(今加裡曼丹島)、蘇祿國(今菲律賓南部諸島)、大亪喃國、阿丹國(今亞丁)、佐法兒國(今阿曼西部沿岸的多法爾)、竹步國(今索馬裡的準博)、木骨都束國(今索馬裡摩加迪沙)、溜洋國(今馬爾代夫)、卜剌哇國(今索馬裡的佈臘瓦)、天方國(今沙特阿拉伯的麥加)、阿魯國(今蘇門答臘島日裡河流域)等國傢和地區,為采輯舊說傳聞而成,其中有些內容采自元汪大淵的《島夷志略》。所記四十餘國對其位置、沿革、重要都會、港口、山川地理形勢,社會制度和政教刑法,人民生活狀況、社會風俗和宗教信仰,以及生產狀況、商業貿易和氣候、物產、動植物等,作瞭扼要的敘述。該書補充瞭《瀛涯勝覽》所未收錄的若幹亞非國傢,對於研究15世紀初亞非各國,特別是鄭和使團出訪的幾個非洲國傢的基本狀況,極有價值。書中對鄭和等訪問各國時的一些情況,也作瞭比較翔實的記述,是研究鄭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原本今可見者有《國朝典故》本,羅以智校傳抄明抄本,羅振玉影印天一閣本。1938年馮承鈞據羅以智本為底本,參校以一、三兩本,成《星槎勝覽校註》,商務印書館列入“史地小叢書”內出版,1954年中華書局重印。

《星槎勝覽》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