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創始人為唐玄奘及其弟子窺基(632~682)。這一流派的遠祖,是印度的無著(約410~500)和世親(約420~500),中間經過護法和他的弟子戒賢而傳到中國。窺基常住長安慈恩寺,世稱慈恩大師,故唯識宗也稱為“慈恩宗”。又因為該宗從分析法相入手,以表達“唯識真性”,所以又稱“法相宗”或“法相唯識宗”。主要經典依據有六部經和十一部論。六部經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解深密經》、《楞嚴經》、《厚嚴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阿毗達磨經》。十十一部論是《瑜伽師地論》、《金剛般若論》、《大乘莊嚴論》、《集量論》、《攝大乘論》、《十地經論》、《分別瑜伽論》、《辨中邊論》、《二十唯識論》、《觀所緣緣論》、《阿毗達磨雜集論》。在六部經中,《解深密經》更受重視。玄奘所譯《解深密經》為第四次重譯。在十一部論中,《瑜伽師地論》為“一本”,其餘十部論為“十支”。這些論多為玄奘所譯。窺基根據玄奘講授印度唯識學派的大意,糅合印度瑜伽行派對世親《唯識三十頌》的十傢註釋,輯為《成唯識論》。《成唯識論》實際上是唯識宗的綱領性典籍。唯識宗主張“唯識無境”,認為世俗人相信外界事物為真實存在,但在唯識宗看來,那不過是“識”所變現出來的。引起“識”的境界並不是由於有獨立於外界的客觀物質實體,而是由“識”幻現出境界的影相,再由各個識來認識它。認識,不是主觀與客觀兩者發生關系,隻是人們的心認識自己的過程。“外界”隻是“唯識所變”。唯識宗認為一般人所謂“境”(外界、對象),並不真正存在,隻不過是人們自己的識所變相的“相分”,是人們思想中顯現出的外境的形相。他們認為沒有離開心而獨立的客觀事物。唯識宗建立瞭八識的學說,人死瞭,別的識都消滅瞭,隻有第八識永存,這構成瞭輪回的依據。為瞭消滅輪回之苦,他們提出瞭“三性”、“三無性”的學說。三性是遍計所執性、依地起性、圓成實性。唯識宗認為人類的正常認識是迷妄的。相信外界為真實,這種認為(計)是偏見、錯覺。糾治這種遍計所執性,要接受一切事物沒有實體,即“相無性”的原則。唯識宗還教人相信一切事物的現象是由眾緣而起,隻有接受緣生的學說,就不致以幻為真,就是“生無性”的觀點。圓成實性是真如、佛性的另一種說法,接受瞭圓成實性的說法,即達到“勝義無性”的最高精神境界。“三無性”是針對“三性”學說而提出的。他們全力破除的是遍計所執性;全力證明的是圓成實性,它永遠真實,不生不滅,絕對清凈。佛教出世的目的,在於追求這樣一種精神境界。

玄奘譯經圖 明刻本《百法名門論義忠疏》卷首版圖

  唯識宗完全忠實於印度學說。在唐太宗、高宗時期曾風靡一時,前後不過四十年即一蹶不振。辛亥革命(1911)以後至抗日戰爭以前,唯識學說曾一度流行,不久又消沉。

  唐永徽四年(653)和開元四年(716),日本僧人道昭、玄昉先後入唐學法,法相唯識宗傳入日本。奈良時期、平安時期較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