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643~661)間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赴印度)的使節。曾官融州黃水縣令,右衛率府長史。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國(Magadha)國王曷利失屍羅迭(逸)多(Harsha Śīlāditya,即戒日王)繼玄奘訪問該國之後致書唐廷,唐命雲騎尉梁懷璥回報,屍羅迭多遣使隨之來中國。貞觀十七年三月,唐派行衛尉寺丞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伴隨印度使節報聘,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今印度度比哈爾西南拉傑吉爾),次年回國。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屍羅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Arunasva)立,發兵拒唐使入境。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贊普松贊幹佈發兵一千二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一說是A ṁśuvarman)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高宗顯慶三年(658,一說顯慶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達婆栗阇國(今印度達班加北部),五年訪問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

  玄策幾度出使印度,帶回瞭佛教文物,對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瞭貢獻。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今僅存片斷文字,散見於《法苑珠林》、《諸經要集》、《釋迦方志》中。近年,人們在洛陽龍門石窟發現瞭王玄策的造佛像題記。

  

參考書目

 馮承鈞:《王玄策事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論著匯輯》,中華書局,北京,1957。

 列維(S.Levi)著,馮承鈞譯:《王玄策使印度記》,《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七編》,中華書局,北京,1957。

 D.Devahuti,Harsha-A Political Study,Oxford Univ.Press,London,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