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烏梁海三部之一。唐努烏梁海是蒙古語(Tangnu urīyangqai)的音譯。在喀爾喀蒙古西北部,薩彥嶺以南,唐努山之北,伊聶謝河(葉尼塞河)上遊流域。以居住唐努山一帶的烏梁海人而得名。地域東至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額赫河(今額金河)和賽因諾顏部訥穆訥山,南界紮薩克圖汗部中左翼左旗及科佈多所屬杜爾伯特部牧地,西臨科佈多所屬阿勒泰諾爾烏梁海,北接俄羅斯。明代為西北兀良哈人所居,清代前期分屬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乾隆中平定準部後,歸烏裏雅蘇臺定邊左副將軍軍統轄。設有五旗:庫蘇古爾烏梁海旗(庫蘇泊一帶)、托錦烏梁海旗(大葉尼塞河上遊)、薩拉吉克烏梁海旗(小葉尼塞河上遊)、唐努烏梁海旗(在唐努山陰)和克穆齊克烏梁海旗(赫姆奇克河流域),共轄四十六佐領。每旗設總管一人。由定邊左副將軍奏補。

  1864年俄國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西北十佐領。1911年中部二十七佐領為俄國強占,東部九佐領為當時宣佈“獨立”的喀爾喀封建領主占領。俄國十月革命後,中東部三十六佐領一度由中國政府收復,並派專員駐紮其地。但不久又被迫撤退。東部九佐領之地今屬蒙古人民共和國庫蘇古勒省。1924年中部為俄國強占的二十七佐領之地宣佈成立“烏梁海共和國”,1926年改稱“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被並入蘇聯版圖,稱“圖瓦自治共和國”,1948年又改為“圖瓦自治州”。中國政府對此迄今未予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