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間甘肅、青海回族、撒拉族人民反對封建剝削的武裝鬥爭。乾隆四十六年(1781),青海循化信仰伊斯蘭教的撒拉族中因新教、老教爭鬥,新教徒韓二個率眾殺死老教哈爾戶長(總頭人),釀成事端。清蘭州知府等前來彈壓,意欲幫扶老教,被新教蘇四十三所殺,矛盾由教派之爭轉化為反清起義。蘇四十三率新教男女二千餘眾攻佔河州,進圍蘭州,沿途得到回回、東鄉等族人民的支援。清廷調集包括火器營在內的一萬多人馬前來鎮壓,遭到撒拉族射手的頑強奮擊,損失慘重。起義軍堅守華林山,最後蘇蘇四十三和兩千多名撒拉族群眾全部陣亡。蘇四十三起義失敗後,清政府對參加起義的撒拉族人民實行高壓政策,限制各族穆斯林宗教活動,並將陜西提督自西安移駐固原,固原總兵移防河州,以加強彈壓,激起回民的強烈不滿。甘肅伏羌新教阿訇田五在通渭縣亂山環繞的石峰堡修築壁壘,密謀反清。四十九年春,伏羌、靜寧、海原回民同時發動。田五於靖遠狼山作戰時犧牲,張文慶、馬四娃繼續領導起義。在靜寧消滅清軍千餘人,擊斃副都統明善。底店山之役,馬四娃戰敗,清軍進奪石峰堡。守堡回民正逢過節誦經,清軍擁入,張文慶被俘遇害,死難者兩千多人。各地官吏乘搜捕餘黨之機,濫殺無辜回民數千人,掠奪回民田產五萬餘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