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亦稱“八·一三”上海抗戰。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侵佔瞭平津,企圖進一步侵佔上海,爾後進攻南京。8月9日,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一水兵駕車強行沖入虹橋機場,武裝挑釁,不聽中國哨兵警告,反而槍擊中國哨兵,遂被擊斃。日軍以此為藉口,在上海集結瞭陸戰隊和日僑義勇團約一萬人,坦克、裝甲車各二十輛,各型艦艇三十餘艘,準備對上海發動進攻。11日,中國政府令駐防滬寧沿線的京滬警備司令令張治中,率第八十七、八十八師立即開赴上海組織防禦;令在西安的第三十六師返上海參戰;令第五十六師及炮兵部隊等開赴蘇州,統歸張治中指揮。

  8月13日凌晨,駐上海日軍由第三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指揮,突向駐八字橋一帶的中國守軍進攻;同時,日本軍艦也開始炮轟上海市區。14日拂曉,張治中指揮第八十七、八十八師予以還擊;同時出動空軍轟炸日軍陸戰隊及其司令部,炸傷旗艦“出雲”號。同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15日,國民政府下達總動員令。任蔣介石為最高統帥,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上海方面屬第三戰區,馮玉祥為司令長官,顧祝同為副司令長官,陳誠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張發奎、張治中、陳誠分別指揮浦東、淞滬郊區及江防三方面戰事,集中瞭三十萬兵力作戰。在中國軍隊的猛烈反擊下,日軍僅據有公大紗廠及虹口之狹長陣地,憑借堅固工事,死守待援。

中國軍隊在巷戰中英勇抗擊日軍

  8月23日,會戰進入第二階段。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率兩個師團及炮兵、航空兵一部,在張華浜及長江方面川沙口強行登陸,與中國軍隊展開激戰。9月5日,日軍改變戰術,自長江沿線猛力壓迫中國軍隊陣地;並以日艦三十餘艘,猛攻寶山縣城,中國守軍第十八軍姚子青營全體官兵五百餘人誓死抗擊,壯烈殉國。至18日,日軍先後攻占瞭吳淞、寶山、楊行、月浦。守軍退至北站、江灣、廟行一線。9月21日,蔣介石自兼第三戰區總司令長官,並重新調整部署,兵力增至四十餘萬。日軍此時也已增至十萬人,實施陸海空軍聯合攻擊。但中國守軍仍堅守北站、江灣、廟行、羅店一線。

  10月26日,大場失守,蘇州河以北守軍腹背受敵,中國軍隊開始撤退,會戰轉入第三階段。次日晚,中國守軍第八十八師第五二四團團副謝晉元,奉令率部八百名官兵堅守四行倉庫,掩護主力撤退。謝晉元率孤軍沉著應戰,打退瞭敵人數次進攻,堅持四晝夜後奉命突圍撤退至租界。11月5日,日軍三個師團及一個支隊在金山衛登陸,從南面對上海實施迂回,企圖對上海守軍施行戰略包圍。中國守軍因後方受到威脅,乃全線撤退。11月12日,日軍占領上海,淞滬會戰結束。

  淞滬會戰是八年抗戰中最為劇烈的戰役,歷時三個月,日軍參戰兵力達二十五萬餘人,死傷五萬餘人;中國軍隊參戰兵力共七十餘萬人,傷亡達十餘萬人。在會戰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號召上海的工、學、商、婦女、華僑各界群眾積極參加抗戰工作,組織戰時服務團體,有力地配合瞭會戰。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瞭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並爭取瞭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瞭重大作用。

  

參考書目

 中國革命博物館研究室:《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重要戰役介紹》,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