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掌文辭之官的通稱。史掌文書,有的史官因在君主身邊掌司筆劄,地位比較重要。史的人數較多,因職掌稍有不同名稱也各有差異,《周禮》中有太史、小史、外史、內史、禦史五種職位較高的史官。據古書記載和出土的銘刻材料知道,從商、周到春秋戰國,史官中太史、內史、禦史最為重要。

  ①太史:初見於《尚書》和銅器銘文。其主要職掌是掌管天象、曆法、災異禎祥和祭祀等事務,記錄一國之重大事件,掌管圖書典籍,以及奉王命向大臣頒賜爵祿。

  《尚書·酒誥》有:“太史友,內史友”,毛公鼎有:“卿事寮,太史寮”。這些記載表明,太史還有較多的僚友。春秋沿西周之制,晉、齊、魯、鄭都設太史之官,蔡、莒等小國也不例外。《國語·楚語》提到楚置左史一官,其職掌和周太史相似。

  ②內史:主要職掌是司冊命之事,故又被稱為作冊內史或作命內史,或簡稱作冊。作冊之名商代已出現,見於器銘者有作冊吾、作冊般等人。西周時,內史、作冊都很常見,甚至侯國也設此官。內史也有僚屬,其長為尹。西周金文中常見內史尹、作冊尹或命尹之名。尹職為世襲,於尹後常加上一“氏”字,故有內史尹氏之稱,或簡稱為尹氏。內史之職除草擬、頒宣王之冊命外,還擔承其他機要職務,比太史掌更大的實權,是周王的親近之臣。到西周晚期,作冊之名漸少見,《詩經·小雅》中依賴唯有尹氏而已。《節南山》雲:“尹氏大師,維周之氐,秉國之鈞,四方是維,天子是毗。”詩中將尹氏和太師並列,認為師、尹為周室棟梁之臣,地位極為尊顯,故王國維以周末之尹氏和東漢以後的尚書令等樞機之職相提並論。

甲骨卜辭中的史(拓片)

  春秋時周有尹氏、內史,而《左傳》所記各國史官,以太史為多,不見內史。銅器銘文中有鄭大內史,據此則侯國亦多設有此官。當時各國君權下替,內史之類的君主近臣難以得勢,所以他們的名字也很少出現於史冊中。

  《禮記·玉藻》記:“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鄭玄以為太史記言,內史記行。以後如盧辯則以為“太史為左史,內史為右史”。西周金文中有右史,但很少見。《國語》中有左史,唯楚有之。所謂左史即太史、內史為右史的說法,現在仍難證實。

  戰國時,各國多設有內史,如趙有內史徐越。秦的有關史料較多,四川青川出土的武王二年木牘牘文中丞相與內史並列,則秦內史位副丞相。雲夢秦律中有《內史雜律》,其他律文中也常提到內史。秦始皇二十六年,深得始皇信任的蒙恬即居此官以統重兵,則戰國時秦內史一直是處於將相之尊的顯要之職。

  ③禦史:卜辭、西周銅器銘文及戰國文獻中均能見到此官名。秦王與趙王相會於澠池,雙方都有禦史記事。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傢書》記,秦遣禦史起賈至魏謀伐齊,說明秦禦史地位較重要。秦統一後“職掌副丞相”之禦史大夫疑即從禦史演化而來。

  韓、魏等國於地方亦設禦史,如《戰國策·韓策三》有“安邑禦史”;《韓非子·內儲說七術》記“卜皮為縣令,其禦史污穢而有愛妾”。這類禦史當是君主派往地方監督縣令者。後來秦設監禦史以監郡即為此類。

  除以上幾種史外,還有若幹各有專司的史,如《左傳》、《儀禮》中的南史、祭史、筮史、卜史、祝史,《周禮》中的外史、女史。《周禮》序官的各官之下幾乎都有史若幹名,如太宰之下有屬於大夫、士身分的屬吏若幹人,再下為府六人和史十二人,最下為胥、徒。這種史較士為低,但高於給徭役之胥徒,當是屬吏中地位最低者。

  地方行政機構中也有史,如《禮記·內則》有州史、閭史,雲夢秦簡有縣令之下的令史。縣的下屬機構如司空,也設有佐、史,這類史有的是無爵者,秦律嚴禁刑徒或罪謫者去充當此職,表明其身分較低,和《周禮》中府、史之史相似。兩漢時縣的諸曹皆設掾、史,即從秦縣下面的佐、史沿襲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