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902年間在中國西南地區的“烏蠻”聯合“白蠻”建立的奴隸制的邊疆民族政權。烏、白蠻屬今彝語支各族的先民。

  隋末唐初,在今雲南大理的洱海周圍及哀牢山、無量山北部地方,分佈有烏、白蠻眾多部族和部落,其中有六個勢力最大的烏蠻部落,史稱“六詔”(“詔”之意即王),即蒙舍、蒙嶲、浪穹、邆賧、施浪及越析;或稱“八詔”,則加石和、石橋二詔(《新唐書》作時傍、矣川羅識)。蒙舍詔地處各詔之南,故又稱南詔。649年,蒙舍詔首領細奴邏邏建“大蒙國”,自稱“奇嘉王”,臣屬於唐,遣使入貢。武則天時,其子邏盛親自入朝。蒙舍詔原居蒙舍(今雲南巍山西北),至唐玄宗時,邏盛之孫皮邏閣在唐的扶持下統一六詔,遷都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南太和村),779年又遷羊(陽)苴咩城(今雲南大理)。738年,唐賜名皮邏閣為蒙歸義,封雲南王。皮邏閣及其子閣羅鳳即以洱海地區為中心,發展其勢力,向東消滅踞有今雲南中部、東部和南部的爨氏,向西南囊括今瀾滄江以西的尋傳、樸子、望苴子等族地區。南詔在境內發展生產,溝通本地區及中南亞與中原經濟、文化的聯系,在歷史上起著積極的作用。

  南詔之統一六詔,本由唐朝促成。統一後,南詔向外擴張。時唐設置姚州(今雲南洮安北),建安寧城(今屬雲南),向今雲南各地發展勢力,與南詔發生矛盾沖突。玄宗天寶年間,唐朝開始抑制南詔的擴張。但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雲南太守張虔陀等貪獪無謀,進一步激化雙方矛盾。750年,閣羅鳳發兵攻陷姚州,殺虔陀,遂背唐而附吐蕃,752年,吐蕃封之為“贊普鐘”,意為吐蕃王之弟,給金印,號稱“東帝”。時楊國忠為唐相,調全國各地兵十萬征討,但為南詔所敗。其後安史之亂起,吐蕃東進,唐無力應付西南,南詔乘機擴展疆土,控制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包括今四川西南部、雲南全部及貴州西北部的廣大地區。閣羅鳳孫異牟尋時南詔勢力最盛,曾以二十萬兵力與吐蕃並力攻襲劍南西川。吐蕃以南詔為屬國,向其征發兵、賦,又派兵駐其境,南詔王異牟尋不堪其擾。787年,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不斷進行爭取南詔的工作。789年,吐蕃與回鶻爭奪北庭,征發南詔兵力,引起南詔不滿。794年,南詔終於與吐蕃決裂,與唐恢復盟好,並與唐聯軍大敗吐蕃,異牟尋接受唐的“南詔王”的封號,但基於奴隸制經濟發展的需要,為瞭掠奪人口以充奴隸,南詔仍不時向周圍地區發動戰爭。829年,南詔攻陷成都,掠子女工匠數萬而去。9世紀中葉,吐蕃政權瓦解,唐朝國力也十分衰弱,南詔既無西北後顧之憂,對唐境的侵擾更為頻繁,成為晚唐最嚴重的邊患。

南詔世系表

  南詔政治制度深受中原影響,其初期官制有六曹,即兵曹、戶曹、客曹、法曹、士曹和倉曹,基本是沿襲唐朝地方官制。後期改六曹為三托、九爽。三托是:乞托,主馬;祿托,主牛;巨托,主倉。九爽是:幕爽,主兵;琮爽,主戶籍;慈爽,主禮;罰爽,主刑;勸爽,主官人;厥爽,主工作;萬爽,主財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賈。其相稱為清平官,決國事輕重。地方軍政制度則有六節使、二都督、六瞼。“瞼”猶如唐之“州”。南詔文化教育制度亦多模仿中原。南詔多次派王室、貴族子弟往成都、長安就學。鳳迦異、異牟尋、異夢湊(尋閣勸)祖孫三代並以被俘的唐西瀘縣令鄭回為師,後又任鄭回為清平官。不少南詔人深通漢文,擅長詩賦,南詔王隆舜、清平官楊奇鯤等都寫瞭膾炙人口的詩篇,被收錄於《全唐詩》內。南詔還從漢地吸收不少工農業生產技術。被俘的成都工匠在南詔傳授紡織技藝,“自是南詔工巧埒(相等)於蜀中”。南詔王勸龍晟時佛教盛行。蒙氏王族不僅提倡佛教,而且信奉三寶。豐佑母還出傢,法名惠海。大理崇聖寺及三塔即為南詔時所建,至今仍矗立於蒼山之麓。(見彩圖)

南詔時期的建築——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

  南詔晚期,由於頻繁發動戰爭,賦役繁重,生產凋敝,各種矛盾激化。897年,南詔王隆舜隻知畋獵飲酒,不理國事,為其臣楊登所殺。902年,權臣鄭買嗣(鄭回七世孫)利用民怨沸騰之機,殺死南詔王舜化真,奪取王位,另建政權,南詔亡。自649年細奴邏稱王至此共二百五十四年,傳十三主。

  

參考書目

 樊綽著,向達校註:《蠻書校註》,中華書局,北京,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