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西域城郭王國,唐安西四鎮之一。又稱丘慈、邱慈、丘茲,大概是龜茲語Kutsi的不同譯法;佛教文獻又稱屈茨、屈支,應來自 Kutsi的梵文形式Kuci;回鶻佔有此地後,稱käsin,Küsän或Kuča,前者漢文作苦先、曲先;後者作苦叉,即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所定庫車一名的來源。現代維吾爾文作Kuca(惷)。古代居民屬印歐種,操印歐語系的龜茲語(又名吐火羅語B方言),漢文和佉盧文也曾在境內流行,佛教僧團兼用梵文。回鶻人到來後,人種和語言均逐漸回回鶻化,進而演變成今天的維族和維語。

  龜茲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北枕天山,南臨大漠,西占姑墨與疏勒接壤,東抵鐵門與焉耆為鄰,相當於今新疆輪臺、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新和六縣市。都延城,唐代稱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古城)。

  西漢時,人口八萬餘,在西域城郭諸國中屬強國,但隸屬於匈奴。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使傅介子從大宛至龜茲,殺匈奴使者,龜茲服從於漢。宣帝時,漢遣扜彌太子賴丹在龜茲東輪臺屯田,龜茲王因貴人姑翼之譖而殺賴丹。本始三年(前71),漢使常惠率各國兵攻龜茲,殺姑翼而還。不久,龜茲王絳賓娶漢嫁給烏孫的解憂公主之女為夫人,並在元康元年(前65)一同入朝,一年後回國,采用瞭一些漢的典章制度。神爵二年(前60),漢朝在龜茲東烏壘城設西域都護,以鄭吉為都護,控制北道諸國。匈奴被迫罷僮仆都尉,其在西域的勢力受到沉重打擊。成帝、哀帝時,絳賓子丞德自稱為漢外孫,與漢往來密切。王莽時貶易侯王,西域怨叛,龜茲與漢斷絕往來,重又隸屬於匈奴。東漢初,莎車王賢勢力最強,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攻殺龜茲王,立子則羅為龜茲王。不久,龜茲人殺則羅,遣使降匈奴。匈奴立龜茲貴人身毒為王,附屬匈奴。龜茲依仗匈奴,據有北道諸國,並與匈奴合攻疏勒,殺其王忠;又攻莎車王賢,不能下。後賢被於闐攻殺,匈奴又率龜茲等國征服於闐。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漢使班超經營南道,北征匈奴,西域各國重與漢通。十七年,復置西域都護。十八年,龜茲與焉耆乘明帝之喪,攻殺都護陳睦。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班超已控有於闐、莎車、疏勒,且大敗大月氏(即月氏)的進襲,龜茲無援,與姑墨、溫宿一起降漢。漢以班超為都護,居龜茲它乾城,廢龜茲王尤利多而立白霸。六年,班超率龜茲等國兵攻占焉耆、尉犂等國。殤帝延平元年(106),龜茲吏民反,攻圍都護段禧、國王白霸於它乾城,為西域副校尉梁帶平定。但因與中原交通被阻,西域都護等於翌年撤回。至安帝延光三年(124),西域長史班超之子班勇進軍西域,龜茲王白英率姑墨、溫宿降,並隨勇征車師。靈帝建寧三年(170),又隨戊己校尉曹寬等西征疏勒。

龜茲故城遺跡 新疆庫車

  曹魏時,龜茲兼並姑墨、溫宿、尉頭等國,遣使入貢。西晉時,仍遣使朝貢或遣子入侍。西晉亡,前涼張駿遣沙州刺史楊宣征西域,龜茲降,服屬前涼。前秦主苻堅滅前涼後,於建元十八年(382)遣將呂光進軍龜茲,龜茲王帛純出奔,光立純弟震而還。後涼、西涼無暇西顧,北涼滅西涼後,龜茲歸屬北涼。自太延三年(437),又向北魏遣使朝獻。北魏派董琬出使西域,聯絡龜茲等國。太平真君九年(448),魏太武帝拓跋燾命成周公萬度歸攻滅焉耆,焉耆王逃奔龜茲。魏軍進擊龜茲,大掠駝馬而歸。5世紀中葉,龜茲一度為北方柔然部控制。孝文帝延興、太和年間(474~479),又遣使北魏,貢駝馬、珍寶。5世紀末,曾隸屬於西方強國舦噠。此後,龜茲曾先後遣使於北魏、北周和南朝的梁國。隋朝時,龜茲臣屬於北方新興的西突厥汗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曾遣使入朝。

  唐初,龜茲與唐有交往,但仍附屬於突厥,王訶黎佈失畢娶突厥女阿史那氏為妻。貞觀十八年(644),唐軍攻焉耆,龜茲與焉耆連兵相拒。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命昆丘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社爾等率兵進擊龜茲。經過激烈交戰,於翌年擒其國王、權相,破降所轄諸城,西域震動,西突厥葉護阿史那賀魯率眾降唐,唐軍勒石紀功而還(《新唐書·龜茲傳》稱唐於此年移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下轄四鎮)。唐軍即撤,龜茲酋長爭立,互相攻伐。唐又封佈失畢為王,遣歸國以安撫其眾。高宗永徽二年(651),阿史那賀魯聽說唐太宗去世,舉兵反判。龜茲大將羯獵顛拒絕佈失畢歸國,遣使降賀魯。顯慶二年(657),蘇定方率唐軍打敗賀魯,西突厥各部及其所控制的蔥嶺東西各國皆降唐。三年正月,唐平定羯獵顛之亂,於龜茲國設立羈縻性質的龜茲都督府,下轄九州,立故王佈失畢子白素稽為龜茲王兼都督。五月,又將唐安西都護府從西州交河城遷至龜茲都城,下設龜茲、於闐、焉耆、疏勒四鎮,龜茲開始成為唐朝統治西域的中心。不久,吐蕃勢力進入西域,與西突厥餘部聯合,於咸亨元年(670)攻陷西域十八州。唐罷龜茲等四鎮,安西都護府遷回西州,同時派軍反擊。上元二年(675),漸次奪回四鎮,白素稽遣使獻物。但隨即又為吐蕃攻占。調露元年(679),裴行儉率唐軍打敗親吐蕃的西突厥餘部,重立四鎮,並以碎葉代焉耆,稍稍抑制瞭吐蕃的攻勢。垂拱二年(686),唐四路出兵西域,未能阻止吐蕃的進攻,武則天下詔,再次放棄四鎮。直到長壽元年(692),才由王孝傑率軍恢復瞭四鎮,並派漢兵三萬人前往鎮守,此後約百年間,安西都護府得以穩定在龜茲,故龜茲王城又稱作安西。玄宗開元六年(718)以後,安西都護兼四鎮節度使(或稱安西節度使、安西四鎮節度使),在龜茲王協助下,有效地控制著西域(見隋唐西域)。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叛亂,安西重兵赴中原救援。吐蕃乘機占領河西,進逼西域。留守唐軍與當地民眾在回鶻的支持下,堅持瞭三十餘年,在德宗貞元六年(790)前後為吐蕃攻占。不久,回鶻擊敗吐蕃,控制龜茲。840年,回鶻由漠北西遷到天山地區後,龜茲進入西州回鶻勢力范圍,成為西州回鶻可汗下屬的兀魯思(ulus,領地,常譯作“國”)之一,人種也逐漸回鶻化。宋初,龜茲回鶻獨立性增強,其國王曾單獨遣使向宋或遼入貢。隨著黑汗王朝的強盛,大概在11世紀末,龜茲人在貴族 Chizr的帶領下,脫離西州回鶻,歸附喀什噶爾汗,皈依伊斯蘭教。從此,龜茲不再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權,而先後是黑汗、西遼、蒙古、元朝、察合臺後王、準噶爾部等治下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乾隆二十三年(1758)歸入清朝版圖,定名庫車。

  龜茲地區氣侯溫熱,盛產麻、麥、葡萄、梨、桃等;傍山處宜牧,出良馬、封牛;山中有礦,故黃金、銅、鐵等冶鑄業聞名西域;又因處在絲綢之路幹線上,中轉貿易發達,龜茲錦尤負盛名。在伊斯蘭化以前,一直以佛教為國教,是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境內有雀離大寺(今蘇巴什遺址)、阿奢理貳伽蘭(今夏克吐爾遺址)和克孜爾、庫木土拉等千佛洞,從4世紀到10世紀,不斷興建,創造出大量的佛教藝術作品。十六國時,龜茲高僧鳩摩羅什至長安譯經三百餘卷,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龜茲人能歌善舞,龜茲樂從呂光西征時傳入河西,北魏時傳入中原,為中原人民喜愛。隋樂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三部。入唐後,龜茲樂又編為十部樂之一,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