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福臨

  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代皇帝。滿族,愛新覺羅氏。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母孝莊文皇後。年號順治,習稱順治帝。在位十八年。

  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八月,年僅六歲的福臨在瀋陽繼帝位,由由濟爾哈朗、多爾袞輔政。順治元年(1644)四月,多爾袞統兵入關,進占北京。九月,福臨由濟爾哈朗護送至京,詔告天下,君臨全國。福臨名為皇帝,而大權完全落到多爾袞手裡。七年十二月,多爾袞在喀喇城(今河北灤平東)圍獵時死去。八年正月,福臨宣佈親政。不久,正白旗大臣蘇克薩哈等訐告多爾袞生前“謀逆”。於是,詔削爵,撤廟享,黜宗室,籍財產入官,福臨親政時,因不曉漢文漢語,閱讀諸臣奏章,茫然不解。為此,他在處理政務之餘,發奮讀書,對左史莊騷,先秦兩漢,唐宋八大傢,以及元明戲曲、話本,無不涉獵。由於受到漢文化的熏陶,逐漸領悟瞭儒傢“文教治天下”的道理。因此,他在執政期間,在維護滿族貴族統治的同時,盡量利用漢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倫理道德觀念,以完善和鞏固他的統治。在推行漢化方面,他既勝過他的父輩,又深刻影響到他的後代。

  福臨親政之初,面臨的軍事、政治、經濟形勢都相當嚴峻。九年,李定國在華南發動強大攻勢,孔有德、尼堪相繼戰敗身亡,全國出現新的抗清高潮。十年五月,福臨同大臣經過反復籌商,決定采取“撫”重於“剿”的策略;一方面向鄭成功和各地抗清力量頒發詔書,宣佈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老謀深算的洪承疇,命他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洪承疇到南方後,剿撫並用,使局勢逐漸好轉,為日後進攻雲貴,統一全國,奠定瞭基礎。

  清初因長期戰亂,流民遍地,農田荒蕪,不僅使清廷難以建立穩定的統治秩序,也嚴重影響瞭它的財政收入。順治十年,福臨采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十四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佈天下。這些措施,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瞭轉機。

  福臨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認為朝廷治國安民,首在嚴懲貪官,對整頓吏治甚為關註,命令督撫對屬下官員務須嚴加甄別,並派監察禦史巡視各地。對蒙蔽專擅、縱兵害民的總督、巡撫、總兵進行糾舉。十一年,“大計天下”,對地方官員普遍進行甄別考核,並規定以後每三年舉行一次。十二年,發生顧仁貪贓一案,福臨極為震怒,下令殺瞭顧仁,並嚴令此後凡官員犯贓十兩,衙役犯贓一兩以上者流徙,贓重者斬絞,懲治瞭一批貪官污吏。

  為瞭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福臨比較註意發揮漢官的作用。他甚至突破瞭各衙門中漢官不得掌印的舊制,規定“受事在先者即著掌印,不要分別滿漢”。引起滿洲貴族的不滿。盡管福臨允許漢官擁有比過去較多的權力,但並沒有擺脫滿洲貴族對漢人根深蒂固的猜忌,尤其害怕漢官結黨,對此他是十分敏感而又嚴加防范的。例如十一年寧完我彈劾大學士陳名夏“結黨懷奸”,陳名夏即被處絞刑。

  十四年十一月,福臨接到孫可望來降的奏折,他立即封孫可望為“義王”,並命吳三桂、趙佈泰、羅托統領三路大軍,向貴州、雲南進發。十六年春,清軍進占雲南省城。此時除地處東南沿海的鄭成功之外,全國大規模的抗清武裝力量基本被平定。

  福臨同耶穌會教士湯若望以及佛教高僧木陳忞、玉林琇、溪森的關系至為密切,所受影響極深。玉林琇曾為福臨起法名“行癡”。十七年八月,福臨寵愛的貴妃董鄂氏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絕,命溪森為其削發,決心出傢。經玉林琇堅決勸阻,才重新蓄發留俗。

  十八年正月初七,福臨因患天花,於養心殿逝世。廟號世祖,謚號章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