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科舉考試中的重大事件。又稱“春夏榜案”。洪武三十年(1397)丁醜科,二月會試,以翰林學士劉三吾、王府紀善白信蹈為考試官,取錄宋琮等五十一名,經三月廷試後,以陳為第一名、尹昌隆為第二名,劉諤為第三名,是為春榜。因所錄五十一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稱南榜。這個結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當時南方經濟、文化比北方發達的實際情況,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則為曆科所不見。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因此聯名上疏,告考官劉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為此命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彝、右贊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司經局校書嚴叔載、正字董貫、王府長史黃章、紀善周衡和蕭揖,以及已經廷試取錄的陳、尹昌隆、劉諤等,於落第試卷中每人再各閱十卷,增錄北方人入仕。但經復閱後上呈的試卷文理不佳,並有犯禁忌之語。有人上告說劉三吾、白信蹈暗囑張信等人故意以陋卷進呈。朱元璋大怒,五月,追定考官劉三吾為藍玉黨,以老戍邊;白信蹈、張信等被凌遲處死;陳、劉諤、宋琮等人也遭遣戍,僅戴彝、尹昌隆免罪。六月,朱元璋親自策問,取錄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試,以韓克忠為第一名、王恕為第二名、焦勝為第三名,是為夏榜。因所錄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稱北榜。南北榜案發生於洪武朝長達十餘年的文字獄剛剛結束之後,是朱元璋文化專制的繼續。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瞭全國統一形勢發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也體現瞭朱元璋打擊和限制江南地主的一貫政策,此事件開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後遂成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