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武則天時大臣。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武西)人。弱冠以進士及第授江都縣尉,累遷為監察禦史。高宗上元初,朝廷召募“猛士”禦吐蕃,師德以文臣應募,從軍西討,屢有戰功,遷殿中侍禦史兼河源軍(今青海樂都西南)司馬,知營田事。武周天授初,升任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仍知營田事。師德主管北方營田十餘年,自己穿上皮袴(百姓的服裝),指揮士卒屯墾,取得積谷數百萬斛的巨大成績。邊軍糧足,既無轉輸之勞,又省和糴(政府向百姓收購糧食)之費,獲得武則天的嘉獎。長壽元年年(692),召拜夏官(兵部)侍郎判尚書事。次年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不久,則天認為營田關系到邊鎮軍糧供應,非常重要,又任師德為河源、積石(今青海貴德西)、懷遠(今地未詳)等軍及河、蘭、鄯、廓等州(今甘肅蘭州以西、青海湟源以東地區)檢校營田大使。唐代西北和北邊軍事屯田之盛,以師德主管時為最。隨後內遷秋官(刑部)尚書,轉左肅政臺(即禦史臺)禦史大夫,依舊知政事。證聖元年(695),吐蕃進攻洮州(今甘肅臨潭),他統兵出征,戰敗,被貶為原州員外司馬。萬歲通天二年(697),復起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聖歷元年(698),復充隴右諸軍大使,仍檢校河西營田。次年,為天兵軍副大總管,仍充隴右諸軍大使,專掌招撫吐蕃事。同年八月卒於會州(今甘肅靖遠)。師德出將入相,總邊任前後三十餘年,以謹慎忍讓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