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官名。《左傳》稱令尹、司馬為楚之“二卿士”和“王之四體”,地位相當於其他諸國的執政當國之卿,屬於楚王的股肱之臣。令尹地位略高於司馬,其人選有空缺,常由司馬遞補。令尹的職責是輔助楚王綜理朝政,雖也經常率軍作戰,但兵事主要由司馬掌管。可見,楚之文武略有分工,和晉國正卿的文武合一稍有不同。任令尹者一般為楚王子弟,有時或由嗣君為之。令尹職位尊顯,而一有過失,往往伏誅。見於《左傳》的楚令尹共二十餘人,其中如子玉、子上、子辛、子南,皆因有過而喪身。楚王馭下較嚴,和魯魯、衛等國優容大臣有著明顯差別。令尹很少世代相襲,避免瞭強傢勢力的滋生。由於楚令尹制有以上特點,春秋時各國政權上陵下替的現象在楚並未出現,這也是楚能雄強於諸侯的重要原因之一。

  令尹為楚所特有之官名,但有些受楚影響較深的小國,也曾設有令尹。據春秋銅器銘文所記徐國就曾設有此官。

令尹子庚鼎銘文(拓片)

  戰國時期,各國多以相邦為“百官之長”,隻有楚沿春秋之舊,宰輔之任仍名為令尹。如魏吳起到楚後,為悼王令尹。春申君獨攬楚之大權,其職位也仍是令尹。在《韓非子》和《戰國策》中都有關於楚令尹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