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是人民創造的故事詩或抒情敘事詩。一首分成幾個詩節,每個詩節分成四行,第一行和第三行是四音步抑揚格詩行,第二行和第四行是三音步抑揚格詩行,韻律安排是abcb。有些詩節的第二行和第四行裏出現疊句,有許多詩節也運用遞增重複。疊句即同一詩行的重複。遞增重複即重複詩行中某一短語或整個詩節,但每次重複都增加一些細節,使故事情節得到發展。

  關於民謠的起源,有各種理論,大致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民謠是集體創作;另一派認為是個人創作。最新新的研究結果傾向於個人創作的說法。但是民謠是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歷代相傳,個人的創作經過長期、廣泛的傳播,必然有許多變更和修改,也可能面目全非。因此,可以說民謠是個人創作與集體創作相結合的產物。民謠產生於中世紀的歐洲,它有押韻的特點,而歐洲文學中開始出現押韻是在11世紀。因此,民謠的起源大約在12世紀,或許更晚。英國最早的民謠來自15世紀,15世紀的後半葉可能是英國民謠創作的黃金時代,產生民謠最肥沃的土壤似乎是英格蘭和蘇格蘭交界的地區。除上述的疊句和遞增重復外,民謠還有以下幾個特點:(1)民謠所敘述的故事非常生動,富於戲劇性;(2)民謠所敘述的故事,隻是一種梗概,用最必需的事件把故事的情節串連起來; (3)民謠一般集中敘述情節的中心事件或高峰,用極端精練的語言來描述這一事件,通常通過獨白或對話;(4)民謠用疊句和重復故意暫時中斷敘述,使情節的發展顯得更緊迫,更必然;(5)民謠常用一些傳統的、固定的修飾詞,例如golden(金黃的),silver(銀白的),milk-white(乳白的)等,其他修飾詞用得很少;(6)民謠裡常出現數字,3,7,9這幾個數字用得特別多;這些數字加上疊句和重復,產生一種符咒的效果;(7)民謠的作者敘述故事時采取客觀態度,對故事裡的人物和事件不加評論;(8)民謠的結構比較簡單,但具有高度濃縮的內容,耐人回味。

  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大多數民謠是15世紀後期和以後的作品,至18世紀才有文人學士加以搜集、出版。托馬斯·珀西主教於1765年出版他所搜集的民謠,書名是《英詩輯古》,共有300餘首。這些民謠傳到德國,引起德國學者如赫爾德、格林兄弟和畢爾格等人的重視。他們對民謠的熱情極高,不但努力搜集,而且親自創作。畢爾格創作的神奇民謠《萊諾勒》(1773)尤其出名。德國學者又影響瞭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瓦爾特·司各特搜集並且仿作古民謠,他還把畢爾格的《萊諾勒》譯成英文。美國學者弗蘭西斯·查爾德於1882年出版《英格蘭和蘇格蘭民謠》一書,可以說集英國民謠之大成,大約有一千餘首。

  民謠中的故事最常見的題材是海上冒險、傢庭糾紛和不幸的愛情,多數是一個悲劇性的事件,如謀殺或意外的死亡,往往包含神奇的因素。而這些故事大多來自歐洲民間傳說。屬於悲劇類型的英國民謠有《蘭德爾爵爺》、《愛德華》、《巴巴拉·阿侖》、《厄席爾井的婦女》、《三隻烏鴉》、《帕垂克·斯本斯爵士》等。敘述謀殺事件的民謠,例如《愛德華》,愛德華在母親的唆使下殺死瞭父親,受到良心的譴責,因而詛咒他母親入地獄。敘述愛情悲劇的民謠,例如《巴巴拉·阿侖》,約翰·格雷穆爵士和農村姑娘巴巴拉相愛,不幸病故,巴巴拉痛不欲生。《帕垂克·斯本斯爵士》敘述海上暴風雨中沉船的故事。蘇格蘭英雄帕垂克·斯本斯精於航海,蘇格蘭國王聽信讒言,命令他在暴風雨的季節出海航行。帕垂克·斯本斯爵士深知這時出海危險,但他不能違抗國王的命令。他和夥伴們出海後,遇上瞭可怕的暴風雨,悲劇終於發生。民謠也敘述神怪的故事,例如《厄席爾井的婦女》。這個富傢婦女打發她的三個兒子出海經商,一周後全都在海上遇難,而母親仍日思暮想,盼望兒子歸來。到瞭聖馬丁節(11月11日)那天晚上,夜又黑又長,三個兒子頭上戴著白樺樹的枝葉,回到瞭傢裡。老婦人以為兒子們活著歸來,非常高興。她讓女仆把火生旺,舉行宴會,準備臥室。但當黎明前雞啼時,三個兒子匆忙和母親告別,回到陰間去瞭。

  此外,還有許多民謠敘述綠林好漢羅賓漢和夥伴們的故事。例如,《羅賓漢和三名隨從》敘述羅賓漢化裝成一個行腳僧,劫瞭法場,救瞭他的三名隨從,並把諾丁漢的地方官處死。民謠中把羅賓漢說成是一個仗義疏財、劫富濟貧的英雄,深受人民的愛戴。還有一些內容幽默的民謠,類似中世紀的法國滑稽故事,可以《農夫的惡毒婦》和《起來把門閂上》為代表。英國最有名的古民謠是《查維狩獵》。這是一首史詩民謠,它的故事有歷史事實的根據。1388年,蘇格蘭軍隊在道格拉斯伯爵率領下,圍攻英格蘭紐卡斯爾城三日,和英國的英雄波西交戰,結果道格拉斯陣亡,波西也被對方俘虜。《查維狩獵》民謠卻把波西寫成故意侵入蘇格蘭境內狩獵,向道格拉斯挑釁,道格拉斯不願讓無辜的戰士們犧牲,要求和波西單獨交鋒。波西殺死道格拉斯,但又向他的屍體默哀致敬。這首民謠寫得非常真誠、動人。1581年,菲利普·錫德尼寫道:“每當我聽人歌唱關於波西和道格拉斯的古老歌曲時,我的心靈就激動得比我聽見戰場上的軍號聲時還要厲害。”18世紀英國散文作傢艾迪生稱贊這首民謠具有荷馬史詩的雄偉風格。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古老民謠對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影響很深。例如,柯爾律治的傑作《古舟子詠》(1798)和《克裡斯特貝爾》(1816)就有意識地模仿古民謠的詩體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