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下半葉,在英國征服印度後,英語逐漸成為印度上層的通用語言,由此產生瞭印度英語文學,即印度人用英語創作的文學。它的讀者主要是知識份子階層。它的第一個散文作傢拉姆·莫漢·拉伊(1774~1833),以一種明快流暢的英語宣傳社會改革。它的第一個詩人是亨利·代羅茲奧(1807~1831),其代表作是敘事詩《瓊基拉的托缽僧》,寫一個婆羅門寡婦的不幸遭遇。邁克爾·默圖蘇登·德特(1824~1873)的代表作是敘事詩《被俘的女人》(1849),表現拉傑佈德人的勇勇武精神。19世紀下半葉,阿露·德特(1854~1874)和朵露·德特(1856~1877)兩姐妹用英語翻譯的法國浪漫主義抒情詩集《采自法國田野的一束》(1876)獲得眾口交譽。拉姆希·金德爾·德特(1848~1909)改寫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被認為是這兩部史詩的最好的英語縮寫本。這時期著名詩人還有曼莫漢·高斯(1867~1924),代表作是《情歌和挽歌》(1898)和《愛情和死亡之歌》(1926)。20世紀初期是印度民族運動高漲時期,印英文學也反映瞭這一時代潮流。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主要屬於孟加拉文學,但他也用英語寫作散文和論文,並將自己的詩歌、戲劇作品譯成英語。1913年他的詩集《吉檀迦利》自譯成英語出版,獲得191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金。這時期重要的作傢還有奧羅賓多·高斯(1872~1950),主要作品有敘事詩《優哩婆濕》、《愛情與死亡》、《賭主》,詩劇《救星佩爾修斯》等;傾其畢生心力寫成的《莎維德麗》是一部長達二萬四千行的長篇敘事詩。薩羅季妮·奈都(1879~1949)是一位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女詩人,她的詩集有《金色的門檻》(1905)、《時間之鳥》(1912)和《折斷瞭的翅膀》(1917)。她的弟弟赫林德拉納特·恰托巴底亞耶(1898~  )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代表作有《青春宴會》(1918)、《大地的芳香》(1922)、《灰雲和白雨》(1924)等。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高漲,印英文學空前繁榮。這一時期崛起的一位作傢是穆爾克·拉吉·安納德(1905~  ),他與烏爾都語作傢薩加德·查希爾、印地語作傢普列姆昌德等共同發起組織“印度進步作傢協會”。他的長篇小說著力描寫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揭露和控訴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罪惡,如《苦力》(1933)、《不可接觸的賤民》(1935)和《兩葉一芽》(1937)。拉·克·納拉揚(1906~  )的長篇小說大多以南印度一個虛構的摩爾古迪鎮為背景,揭示生活中的荒謬現象,筆調幽默詼諧,如《斯瓦米和朋友們》(1935)、《文學士》(1937)、《暗室》(1938)、《英語教師》(1945)等。拉賈·拉沃(1909~  )的長篇小說《根特浦爾》(1938)敘述瞭30年代甘地領導的民族獨立運動對南印度農村產生的深刻影響。加·西·溫格特拉默尼的《農民穆魯甘》(1927)、《愛國者甘丹》(1932)和巽格爾·拉姆的《塵土之愛》(1938)也是這時期的重要長篇小說。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英文學仍然與印度其他語言的文學並存和發展。在小說領域,老作傢的新作不斷問世,如安納德的長篇小說《七個夏天》(1951)、《一個印度王子的私生活》(1953)、《道路》(1960),拉·克·納拉揚的長篇小說《等候聖雄》(1955)、《向導》(1958)、《摩爾古迪的食人者》(1961),拉賈·拉沃的長篇小說《蛇和繩》(1960)和《貓和莎士比亞》(1965)等。巴巴尼·巴達查裡雅(1906~  )是獨立後湧現的一位著名小說傢,他的作品反映印度社會現實問題,具有揭露和批判的特點,主要長篇小說有《饑餓》(1947)、《騎虎的人》(1954)、《黃金女神》(1960)等。在詩歌領域,印度傳統的宗教詩歌繼續在發生影響,另一方面也日益受到西方現代派詩歌的熏染。前者的代表詩人和作品有:塞特納的《啟示錄歷險記》(1949),迪利普·古馬爾·拉耶的《光之眼》(1948)、《薄伽梵往世書的諸神》(1957)等;後者的代表詩人和作品有:拉爾的《鸚鵡之死及其他》(1960),道姆·莫雷斯的《開端》(1957)、《詩集》(1960),尼辛·伊齊基爾的《轉變的時刻》(1951)、《第三》(1959)、《未完成的人》(1960)等。

  

參考書目

 印度文學院:《印度現代文學》,新德裡,1956。

 希裡尼瓦薩·艾衍格爾:《印度英語文學》,倫敦,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