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菲格·哈基姆

  埃及小說傢、戲劇傢。生於埃及佈海拉省的迪林賈特村。他的父親出身富裕農民傢庭,後從事法律工作,母親是土耳其人。1924年畢業於開羅法律學校,後留學法國,獲法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政府中任職。1943年辭去官方職務,,從事文學創作和新聞工作。1951年以後,先後擔任埃及國傢圖書館館長、埃及政府關註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最高委員會委員、埃及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埃及作傢協會主席等職。1961年被選為阿拉伯語言學會委員。1958年獲國傢頒發的文學表彰獎。1977年被地中海國傢文化中心授予“地中海國傢最佳思想傢、文學傢”稱號。

  陶菲格·哈基姆在中學期間,因積極參加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獨立運動被捕。他喜愛音樂,善彈奧德琴。在著名作傢穆罕默德·臺木爾的影響下,他編寫瞭《討厭的客人》、《新女性》、《阿裡巴巴》等3部劇本,於1924至1926年上演。在歐洲留學期間,他大量閱讀希臘和歐洲的劇作,研究歐洲現實主義文學。在20世紀30年代,他為埃及新文學的創立作出瞭貢獻。

  陶菲格·哈基姆是埃及現實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傢之一,自傳體長篇小說《靈魂歸來》(1933)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埃及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品。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鄉村檢察官手記》,寫於1937年,揭示瞭立法者與廣大人民之間尖銳的對立。此外,還有《來自東方的小鳥》等十幾部長篇小說和幾部短篇小說集。

陶菲格·哈基姆手跡

  他的戲劇創作融會瞭東方的宗教哲學精神和法老時代文化遺產的影響,創作出60多種具有東方的阿拉伯特色的哲理劇、社會劇和歷史劇。

  哲理劇的題材比較廣泛,並且運用多種象征手法。他認為人類生活在宇宙之中,是受上天的神力支配的。取材於基督教故事的《洞中人》(1933),描寫3個基督教徒為逃避多神教國王的迫害,在洞中昏睡300年,以後舉國信奉基督教,他們失去瞭鬥爭目標,生活無味,與世格格不入,隻好回到洞中死去。《山魯佐德》(1934)來自《一千零一夜》故事。原故事敘述國王山魯亞爾每夜娶一王後,翌晨即行殺害。宰相女兒山魯佐德為瞭拯救其他女子,自願嫁給國王。她用講故事的方法,引起國王的興趣,最終使國王放棄瞭那個殘酷的計劃。劇作者增加瞭一些情節,將山魯佐德塑造成一個復雜的婦女典型,表現瞭人與空間的鬥爭。《皮格馬利翁》(1942)取材於古希臘神話,寫雕塑傢皮格馬利翁創造瞭美女塑像加拉蒂亞,並祈求諸神賦予它以生命。但由於她的不忠,最後還原為塑像而被毀。劇本表現瞭作者認為靈感比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高貴的觀點。他的著名哲理劇還有《奧狄浦斯王》(1949)和《伊西斯》(1955)等。這些劇本上演時觀眾往往不易理解,因此隻適合於閱讀。

  50年代,陶菲格·哈基姆創作若幹種社會劇。他善於運用心理分析,針砭時弊。《為瞭美好的生活》、《渴望殺人》、《瞬息之間》、《可尊敬的女議員》等,都接觸到當代社會的一些實質性問題。1956年發表的劇作《交易》,描寫農民團結鬥爭,最後從地主手中奪得瞭土地。這是當代埃及優秀劇本之一。在語言上,他運用瞭有方言成分的規范語,比較成功地進行瞭改革戲劇語言的嘗試。

  陶菲格·哈基姆的作品註意人物內心活動的刻畫和細節描寫,語言生動、幽默、自然,結構嚴謹。他的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

《鄉村檢察官手記》原文版本及中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