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詩人、文藝批評傢。出生在美國南方的肯塔基州,1922年畢業於範德比爾特大學。此後3年在雜誌《逃亡者》任編輯。1925年以後,在明尼蘇達大學任教,並一度編輯過《西萬尼評論》。

  泰特屬於新批評派,註重作品的形式和技巧,主張就作品論作品,進行細緻的分析。他共發表20餘部作品,除去詩歌和文藝批評著作以外,還有傳記、長短篇小說數種。曾獲博林根詩歌獎等多種文學獎金。

  泰特最早發表的作品是兩部傳傳記:《斯通沃爾·傑克遜》(1928)和《傑弗遜·戴維斯》(1929)。他的小說中最有影響的是他唯一的長篇小說《父輩》(1938)。小說通過年老的拉賽·巴昌對青少年時代的回憶,揭示瞭巴昌傢族以及舊南方社會的瓦解。這部旨在探討南方遺產的道德意義的小說在形式上、風格上都有獨到之處,但人物不夠豐滿。

  泰特的第一部詩集於1932年問世。後來出版的《詩集:1922~1947》(1948)以及《詩集》(1961)中收入瞭他的絕大多數詩作。他的詩技巧完美,意象新穎,但是內容比較狹窄。最著名的詩《南軍死難將士頌》(1928)以現代人在生活中的失敗襯托想象中的“南軍烈士”的生涯,強調美國內戰及其後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對南方(實指全人類)的災難性的影響。批評論著主要有《反動論文集:關於詩與思想》(1936)、《詩的局限》(1948)、《現代世界中的作傢》(1955)、《文集》(1959)以及《四十年文集》(1969)等。這些著作表現瞭作者的高度文學修養和敏銳洞察力,其中有些曾一度在美國大學教學中產生過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