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盧固語屬於南印度達羅毗荼語系,是南印度安得拉地區的語言,現存最早的文學作品成書於11世紀。11至15世紀期間,主要是翻譯改寫梵語古典文學作品,如南納耶、迪根納和耶爾拉普拉格德的《安得拉摩訶婆羅多》,鮑登納的《安得拉蒲伽梵往世書》,希利納特的《那羅傳》等。12世紀興起的濕婆教派對文學產生很大影響,許多詩人獻身這一教派,採用簡易的語言和韻律宣傳教義,開創瞭“百詠”詩體等一些新的文學形式。16世紀上半葉,維查耶納伽爾王朝統治者大力獎勵文藝,泰盧固語古典文學到達達“黃金時期”。宮廷詩人阿勒沙尼·貝登納以他的《摩奴傳》開創瞭一種叫作“詩體傳記”的敘事詩體。許多詩人采用這一詩體寫作,因此這一時期也被稱作“詩體傳記時期”。著名的詩人有提默納、帕杜穆爾迪、代納利·拉默克裡什那和賓格利·蘇拉納等,作品大多是古代修道士或中世紀帝王的傳記。同時,“百詠”詩體也很盛行,主要是毗濕奴教派和濕婆教派詩人的作品,內容大多是宣傳教義,但也有表現社會生活的。優秀的“百詠”詩人是費摩納,他的作品揭露種姓制度,譴責宗教偏見,語言接近口語,許多詩句已成為典故和諺語。16世紀下半葉,維查耶納伽爾王朝滅亡。17、18世紀被稱作“絕望的時代”,泰盧固語詩歌充滿感傷情調,如格蘇爾·佈魯索德默·格維的《安得拉納耶格百詠》,緬懷安得拉過去的光榮,哀嘆目前的苦難。從19世紀中葉開始,泰盧固語文學進入復興時期。維雷夏林格姆·甘杜古利(1848~1919)是先驅者,他的小說、散文、戲劇作品反映瞭改革社會的要求。他還翻譯瞭不少英國文學作品。這時著名的詩人有迪魯伯迪·夏斯特裡(1871~1920)和文格德·夏斯特裡(1870~1950),他們合用一個筆名叫“迪魯伯迪·文格德·格烏魯”,在文學復興運動中起瞭重大作用。詩人古拉紮德·阿伯拉沃(1861~1915)根據民歌韻律創造瞭一種叫作“聯珠體”的新詩韻律。他的《愛國主義》一詩表達瞭安得拉人民對本民族的熱愛。拉耶普羅魯·蘇巴拉沃(1892~  )是浪漫主義派的代表人物,受泰戈爾和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主要寫作抒情詩,贊美崇高純潔的愛情,頌揚民族解放運動。詩人維什沃納特·薩迪耶納拉揚(1895~  )是古典主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詩大多描寫自然景色和歷史人物,充滿愛國主義激情。1935年以後,出現以希裡·希裡(1910~  )為首的“進步主義”派。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觀點,為“正在形成的新世界”而歌唱。他們打破傳統格律,采用自由體寫詩。50年代出現以南杜裡·克裡什那默加爾魯為首的“新古典主義”派,他們的理想是和諧,而不是鬥爭。以上這些流派至今仍然活躍在泰盧固語詩壇。在小說領域,泰盧固語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甘杜古利的《拉賈謝克拉傳》,出版於19世紀80年代,描寫一個中產階級婆羅門傢庭的故事,在寫法上受英國小說傢哥爾德斯密斯的《威克菲爾德的牧師》的影響。吉勒格默爾迪·勒克希米納拉辛亨(1867~1945)擅長寫歷史小說,而使他贏得聲譽的是一部反映安得拉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拉默錢德拉的勝利》。隨著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反映社會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小說日益增多,其中著名的是溫納沃·勒克希米納拉揚的《賤民村》(1921),敘述一個賤民少女的故事,引起強烈的反響,被殖民當局禁止。維什沃納特·薩迪耶納拉揚的《一千頂蛇冠》(1932)反映瞭腐朽的現實社會生活,被認為是泰盧固語長篇小說中的典范作品。阿迪維·巴比拉朱(1895~1952)的《納拉揚·拉奧》(1934)也是一部反映安得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佈吉·巴佈(1916~1967)的《剩餘者》(1952)反映瞭現代工業社會中的矛盾沖突。短篇小說方面的重要作傢首先是古拉紮德·阿伯拉沃,以後有金達·迪克什杜盧(1891~  )、穆尼馬尼格耶姆·納拉辛赫·拉沃(1898~  )、古迪伯迪·文格達加蘭和伯德默拉朱(1915~  )等。

  

參考書目

 拉朱:《泰盧固語文學》,孟買,1944。

 印度文學院:《印度現代文學》,新德裡,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