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傢、哲學傢。1905年6月21日生在巴黎一資產階級傢庭。幼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傢。外祖父是德語教師。母親篤信天主教。薩特19歲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哲學。24歲通過中學教師就業考試,後在巴黎等地任中學哲學教師多年。1933至1934年在柏林法蘭西學院哲學系學習。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應徵入伍。1940年被德軍俘虜,1941年獲釋。參加法國地下抵抗運動。

  薩特是法國戰後重要文學流派存在主義的宣導者。他的代代表作《惡心》(1938)是存在主義的著名小說。這部日記體小說的主人公羅康丹所生活的是一個污穢齷齪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人都萎靡不振,渾渾噩噩,彷徨苦悶,感到生活沒有意義。羅康丹是一個典型的存在主義人物。短篇小說《墻》(1939)通過對西班牙反法西斯戰士格裡在監獄裡等候處決時的種種心理活動的描寫,說明對死亡的恐懼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堵墻,隻要克服這種恐懼,就能獲得生的自由。中篇小說《一個頭目的童年》,以諷刺的筆法描寫瞭一個法西斯頭子幼年時代的邪惡無恥行徑,揭露某些上層人物的醜惡的靈魂。在長篇小說《自由之路》中,作者通過對主人公馬蒂厄在政治和道德方面日益覺醒的描寫,說明一個人處在不公正的社會裡,尋求正義與尋求個人自由和幸福是一致的。

《惡心》插圖

  薩特主張“介入文學”(或譯獻身文學),即作傢要投身到改造社會的活動中去,對各種政治事件和社會問題表明自己的見解;文學作品要幹預社會現實。在創作方法上,他主張寫真實,不講究藝術雕琢和浮華的辭藻,但求文字樸質自然。在他的小說中,作者敘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互相交織;在作品時間的處理上,講求同時性。例如在長篇小說《緩期執行》中,他同時描寫瞭約20處的人物活動情景。他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法國文學有重要影響。

  薩特的劇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瞭他的存在主義思想。劇本《群蠅》(1943)以奧瑞斯忒斯鏟除篡位的暴君並為父報仇的古希臘傳說為題材,闡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動去爭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密室》(1944)是闡述存在主義哲理的劇本,劇中塑造瞭3個死後不改生前本性、在陰間互相追逐的亡魂,說明客觀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舊習)直接制約著人的生存和活動,人死之後還念念不忘他人對自己的議論,因而認為“他人就是地獄”。在《骯臟的手》(1948)一劇中,作者虛構瞭一個東歐國傢共產黨內兩個派別鬥爭的情節,宣揚政治鬥爭的實質是個人的意志沖突。《死無葬身之地》(1946)刻畫瞭一群反對維希賣國政府的愛國志士的形象,作者企圖說明烈士們為瞭一個政治目標而自由選擇,犧牲自己。

薩特

薩特在北京留影

  《恭順的妓女》(1947)是一部政治劇,揭露美國種族主義者對黑人的殘酷迫害,並對反壓迫、反種族歧視的普通人民的覺醒寄予深切的期待。這個劇本是薩特所主張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思想的體現。

  薩特的作品還有未完成的多卷本長篇小說《自由之路》,已發表《理性的年代》(1945)、《緩期執行》(1945)、《心如死灰》(1949)等3卷。劇本還有《惡魔與上帝》(1951)、《涅克拉索夫》、《阿爾托納的幽禁者》(1960)等。哲學著作有《存在與虛無》(1943)、《辯證理性批判》(1960)等。文學論著有《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1946)、《波德萊爾》、《什麼是文學?》(1947)、《境遇》1至10集(1947~1976)、回憶錄《字句》(1964)。

  1955年,薩特和女作傢西蒙娜·德·波伏瓦曾訪問中國。薩特的劇本《恭順的妓女》已有中文譯本。1964年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薩特以諾貝爾文學獎金,被薩特謝絕,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他於1980年4月15日逝世。

  

參考書目

 R.-M. Albérès,Jean-paul Sartre,Paris,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