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作傢。出生在居德佈蘭谷地的洛姆。父親是貧苦農民。13歲時全傢遷往諾爾蘭郡,15歲開始獨立謀生。5 年後出版一本農民故事集。80年代曾兩度流落到美國,當過電車售票員和農業工人,同時接觸到馬克·吐溫等人的作品,深受影響。由於生活在底層,對美國社會實質有一定瞭解,他以此為素材在1889年寫成《現代美國的精神生活》一書,嘲笑瞭美國的生活方式。1890年第一部自傳性小說《饑餓》出版,自稱是“對自己挨餓時期的回憶”,但無論就內容或形式而言,都是創新之作。

  漢姆生是19世紀90年代挪威新詩的倡導者,對這一時期挪威文學的復興有一定的貢獻。1890年秋,他發表文章,提倡心理文學,主張描寫精神世界和思想活動。他不斷發表講演,宣傳自己的主張。他的倡導是對以易卜生為代表的挪威文學界的宣戰。1892年他把這些理論寫進瞭小說《神秘》,影射攻擊易卜生等公認的“大人物”。

  小說《牧羊神》(1894)是他創作中的一個突破,其中對男主人公格朗在諾爾蘭郡夏天的戀愛和當地風光作瞭細致入微的描寫,全書象一首抒情散文詩。《維多利亞》(1898)也是一部抒情小說,題材是他的作品中常見的貧苦青年和富傢女子的愛情故事。1904年發表的詩集《野地的合唱》在挪威的詩歌創作中具有劃時代的影響。1895至1897年創作過一些劇本,主要有三部曲:《國門》、《生活的遊戲》和《晚霞》,男主人公是一個思想傢和政治傢,青年時代贊同尼采的觀點,成年後變成一個自負的機會主義者。《大地的成長》(1917)是一首農村贊歌,被尊為挪威小說中的經典作品,從而使他在192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漢姆生早年具有尼采思想並崇尚族長政治,鄙視工業化的美國和“腐朽的英國”。19世紀90年代他崇拜德國,20世紀30年代則公開贊揚納粹主義,把納粹統治下的德國看作是族長政治的現代標本。1940年納粹占領挪威時他擁護占領者。1945年以叛國罪被判刑,後因病獲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