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海明威

  美國小說傢。早期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稱。他風格獨特,文體簡潔,在歐美很有影響。

  海明威於1899年7月21日生於伊利諾斯州芝加哥附近的奧克派克村。他的父親是醫生,有時帶他一起出出診,培養他對於釣魚、打獵等戶外活動的興趣。他的母親愛好藝術,因而他從小也愛好音樂與繪畫。1917年中學畢業前夕,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因患眼病未能入伍。同年10月,他進堪薩斯市《星報》擔任見習記者,報社提出“用短句”、“用生動活潑的語言”等要求,使他受到初步的文字訓練,對日後形成他簡練的文體產生瞭影響。

  1918年5月,海明威參加志願救護隊,擔任紅十字會車隊的司機,在意大利前線身受重傷。1919年初回到傢鄉,練習寫作。1921年去多倫多,擔任特寫記者。數月後去歐洲擔任《星報》駐歐記者,撰寫關於日內瓦與洛桑國際會議的報道以及希土戰爭的電訊。1924至1927年擔任赫斯特報系的駐歐記者。

  海明威駐歐期間,一直堅持寫作。他通過作傢舍伍德·安德森的介紹結識瞭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傢格特魯德·斯泰因和詩人埃茲拉·龐德。斯泰因鼓勵他寫作,並開導他如何寫得精練和集中。1922年,他開始在報刊上發表作品,包括寓言、詩歌和短篇小說。1923年出版第一個集子《三個短篇和十首詩》。1924年在巴黎出版另一個集子《在我們的時代裡》,包括18個短篇,發行量甚少,影響不大。次年同名的集子於美國出版,包括13篇短篇小說和夾在各篇故事之間的16篇插章。這部小說集和模仿安德森的作品寫成的長篇小說《春潮》(1926)雖然銷路不大,卻以其獨特的風格引起批評界的重視。當時已經成名的小說傢司各特·菲茨傑拉爾德稱海明威“具有新的氣質”,形成瞭一種“不會敗壞的風格”。

  《在我們的時代裡》的一些小說描寫涅克·阿丹姆斯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例如《印第安帳篷》寫涅克跟隨父親出診,見到一個印第安人自殺的情景;《某件事的終結》寫涅克初戀的終結;《大二心河》中,涅克已從歐戰復員回傢,整天釣魚,以擺脫惡夢般的戰爭在他心靈上留下的創傷。這些作品表現瞭暴力世界中孤獨的個人,在藝術上已經形成含蓄簡約的風格。他不直接吐露人物的思想情緒,而是通過細致的動作描寫透露人物的心情。

  1926年,海明威發表瞭他頭一部重要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英國版題名《節日》,1927)。小說描寫戰後一批青年流落歐洲的生活情景。女主人公勃瑞特·艾希利是英國人,戰爭中失去瞭親人;男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美國記者,戰爭中因下部受傷而失去性愛能力。傑克與勃瑞特相愛,但無法結合。戰爭給他們帶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創傷,他們對生活感到迷惘、厭倦和頹喪。小說還描寫瞭一個美國作傢羅伯特·柯恩,他自以為富有英雄氣概,對生活抱有浪漫的幻想;他追求勃瑞特,但勃瑞特和她的朋友都不喜歡他,覺得他的生活觀是陳舊的,虛妄的。這部作品表現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青年一代的幻滅感。斯泰因曾經對海明威等人說過:“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當作小說的一句題辭。由於小說寫出這一代人的失望情緒,《太陽照樣升起》成瞭“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1927年,海明威回到美國,並發表第二部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其中著名的有《打不敗的人》、《五萬大洋》和《殺人者》。《打不敗的人》描寫西班牙一個體力已弱的鬥牛士為瞭維護昔日的榮譽,在鬥牛中竭盡全力堅持到底。《五萬大洋》寫一個拳擊手寧可失敗也要保持職業的體面。《殺人者》的主人公涅克·阿丹姆斯面臨一樁兇殺案件感到恐懼。海明威在這些小說裡創造瞭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硬漢性格”。這類人物形象對後來美國通俗文學產生瞭影響。

  1929年,海明威發表長篇小說《永別瞭,武器》(舊譯《戰地春夢》),主題是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主人公亨利是美國志願軍,在意大利前線負傷,住院期間受到英國護士凱瑟琳的細心看護,兩人產生瞭愛情。他返回部隊後,在一次撤退的途中被意軍誤認為德軍的奸細而逮捕。他在等待處決時伺機逃脫,與凱瑟琳一起流亡到瑞士,過瞭一段愉快的生活;不幸凱瑟琳和嬰兒死於難產,亨利悲痛欲絕。海明威在《永別瞭,武器》中把個人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看作人類的災難。在他看來,人好比“著瞭火的木頭上的螞蟻”:有的“燒得焦頭爛額,不知往哪兒逃”;而“多數都往火裡跑”,“到末瞭還是燒死在火裡”。作者也沒有把希望放在戰後的和平生活上,他認為人在這個暴力世界中是無能為力的:“世界殺死最善良的人,最和氣的人,最有勇氣的人。……如果你不是這幾種人,遲早也得一死,不過它不急於要你的命罷瞭。”海明威之墮入悲觀失望雖然是由於他未能全面認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但他對於帝國主義的戰爭宣傳是極為厭惡的,他通過亨利的內心獨白諷刺道,“我一聽到神聖、光榮、犧牲這些空泛的字眼兒就覺得害臊”,在這場“拯救世界民主”的戰爭中,“我可是沒有見到什麼神聖的東西,光榮的事物也沒有什麼光榮,至於犧牲,那就好比芝加哥的屠宰場似的,不同的是肉拿來埋掉罷瞭”。海明威從批判帝國主義的戰爭宣傳出發,進而否定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切精神價值,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失去任何信仰,甚至喪失瞭思想的能力:“腦袋是我的,但不能用,不能思想,隻能回想,而且不能想得太多。”

海明威的書房

  《永別瞭,武器》顯示出海明威藝術上的成熟。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純粹用動作和形象表現情緒,電文式的對話,簡短而真切的內心獨白,托諷於有意無意之間,簡約洗練的文體以及經過錘煉的日常用語等等,構成他獨特的創作風格。

  海明威自1927年離開歐洲後,先居住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基韋斯特島,後遷至古巴。他常去各處狩獵,還曾登上他的“皮拉爾號”遊艇出海捕魚。30年代上半期他發表的作品有寫西班牙鬥牛的專著《死在午後》(1932),短篇小說集《勝者無所得》(1933),關於在非洲狩獵的札記《非洲的青山》(1935)。在《死在午後》中他總結瞭他的創作經驗,提出冰山的比喻:“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隻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說明作傢有瞭深厚的感情基礎,才能含蓄簡約;在這種情況下,讀者自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1936年,海明威發表他有名的短篇小說《乞力馬紮羅的雪》,以現實與幻想交織的意識流手法描寫一個作傢臨死之前的反省。

  1937年,海明威的長篇小說《有的和沒有的》出版。主人公哈雷·莫根生活貧苦,以海上走私為生,他對美國社會的貧富懸殊深感不滿,進行反抗,但孤軍奮戰,臨死前才認識到“一個人不行”。接著作者寫道:“他費瞭很長的時間說出這句話,可是懂得這個道理卻花瞭他整整的一生。”

海明威所繪祝妻子生日的畫

  1937年,海明威以北美報業聯盟記者的身份去西班牙報道戰事。他積極支持年輕的共和政府,為影片《西班牙大地》寫解說詞,在美國第二屆作傢會議上發言斥責法西斯主義。1938年發表劇本《第五縱隊》。西班牙內戰結束後,他回到古巴,在哈瓦那郊區創作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舊譯《戰地鐘聲》),於1940年發表。這部小說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敘述美國人喬頓奉命在一支山區遊擊隊的配合下炸橋的故事,集中描寫喬頓炸橋前3個晝夜的活動,包括遊擊隊內部的分歧,膽小的遊擊隊長與他勇敢的妻子之間的矛盾,純樸、勇敢的遊擊隊員的反法西斯情緒,喬頓和一個西班牙姑娘的戀愛,另一支遊擊隊的英勇奮戰和犧牲,喬頓因情況有變而與上級聯系的過程,國際縱隊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的混亂以及他們面臨的困難等等。小說也以厭惡的情緒描寫農民對一些法西斯分子進行肉體上的懲罰。最後,喬頓在未能與上級取得聯系的情況下執行炸橋任務,身負重傷,獨自在山頂上阻擊敵人。《喪鐘為誰而鳴》從民主主義立場反對法西斯主義,主人公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喬頓臨死之前回顧瞭一生,肯定自己為反法西斯而犧牲是光榮而崇高的。

  40年代初,海明威來中國報道抗日戰爭。1942年至1944年間,他駕駛“皮拉爾號”遊艇(由政府出錢改裝成反潛艇的兵艦)巡邏海上,因而得到表彰。他曾率領一支遊擊隊參加解放巴黎的戰鬥,因此被控為違反日內瓦會議關於記者不得參與戰鬥的規定。海明威出庭受審,結果宣告無罪,後來還獲得銅質獎章。

  50年代海明威發表長篇小說《過河入林》(1950)和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2)。《過河入林》寫康特威爾上校憑吊過去的戰場,顧影自憐,悲觀懊喪,重復孤獨、愛情、死亡的主題,藝術上也缺乏光彩。批評界對此書評價不高。《老人與海》的主題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小說中的漁夫桑提亞哥在同象征著厄運的鯊魚的鬥爭中雖然失敗,但他堅忍不拔,在對待失敗的風度上取得瞭勝利。小說中有一句名言:“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桑提亞哥這個孤軍奮戰的形象是海明威20、30年代創造的“硬漢性格”的繼續與發展。它的藝術概括程度更高,達到寓言和象征的高度。《老人與海》獲得1952年度普利策獎。

  1954年,瑞典皇傢科學院授予海明威以諾貝爾文學獎金,以表彰他“精通現代敘事藝術”。他在授獎儀式上的書面發言中指出 :“對於一個真正的作傢來說,每一本書都應該成為他繼續探索那些尚未到達的領域的一個起點。他應該永遠嘗試去做那些從來沒有人做過或者沒有做成的事情。”

  古巴革命後,海明威夫婦遷居美國愛達荷州。晚年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鐵質代謝紊亂等病,精神抑鬱癥十分嚴重,多次醫療無效。1961年7月2日的早晨,海明威用獵槍自殺。

  海明威去世後,他的妻子瑪麗發表瞭他的兩部遺作:《不散的筵席》(1964)和《海流中的島嶼》(1970)。前者是一部回憶錄,追憶20年代他在巴黎的寫作生活以及他與一些作傢的交往。長篇小說《海流中的島嶼》約寫於創作《老人與海》的同時,寫畫傢赫德森生活中的3個片斷:《別米尼》寫畫傢與他3個兒子在島上度假的情景;《古巴》寫畫傢與他離瞭婚的第一個妻子和好又復分手的故事;《在海上》寫畫傢在海上執行巡邏任務,追蹤一群納粹分子。其中以《別米尼》寫得較好,有《老人與海》的遺響。

  海明威在近40年的創作中形成瞭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風格。他的早期作品表現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青年一代的彷徨和惘然若失的情緒。他兩部分別描寫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長篇小說《永別瞭,武器》和《喪鐘為誰而鳴》成瞭現代世界文學名著。20年代後期,他塑造的“硬漢性格”在美國文學中產生瞭影響,雖然這種影響不完全是積極的。在散文風格方面,正如英國作傢赫·歐·貝茨所說,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引起瞭一場“文學革命”,在許多歐美作傢身上留下瞭痕跡。海明威雖然沒有開創一個新的文學流派,卻是一位開瞭一代文風的語言藝術大師。

  

參考書目

 Carlos Baker,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Princeton,New Jersey,1952.

 Carlos Baker,Hemingway and His Crities,An International Anthology,New York,1961.

 Robert P. Weeks, Hemingwa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N.J.,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