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西漢思想傢、文學傢。廣川(今河北景縣)人。景帝時為博士,治《公羊春秋》,發奮讀書,三年不窺園。武帝時,被舉為賢良文學,其對策深得武帝讚賞。曾任江都王和膠西王相。後託病辭官,“以修學著書為事”,卒於傢中。

  董仲舒適應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的需要,提出瞭“獨尊儒術,罷黜百傢”的主張,被武帝采納,開此後兩千餘年以儒學為正宗的局面。其學以儒傢思想為中心,雜取陰陽五行說,進一步把殷周以來的天命思想系統化、理論化,提出“天不變,道亦不變”,並根據天人感應說來論證天道與人事的關系,為封建統治的合法性和永恒性制造理論依據。

  董仲舒的著作主要有《春秋繁露》82篇,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材料。語言直樸平易,與漢初政論文嚴峻、鋪排的風格頗有區別。又有《舉賢良對策》3篇,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獻。文章綱目清晰,首尾一貫,後世散文傢、理學傢如真德秀、朱熹都極稱道。另外,有賦、頌數篇。其中《士不遇賦》,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是漢代同類題材中較早的作品之一。《山川頌》以山水比擬人的品德,雖不是模山范水之作,但也代表瞭當時的一種審美觀點。

  《春秋繁露》有清抱經堂刻本、《四部叢刊》影印聚珍本。明人張溥輯有《董膠西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傢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