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政論傢、文學傢。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與馬融、張衡等著名學者友善。他是庶出之子,舅傢無親,所以在傢鄉受歧視;又不茍於俗,不求引薦,所以遊宦不獲升遷。於是憤而隱居著書,終生不仕。延熹五年(162),同鄉度遼將軍皇甫規解官回安定。鄉人往謁,皇甫規冷落退職太守,而歡迎王符。以致時人傳語說:“徒見二千石,不如一縫掖。”可見他在當時頗負盛名。

  王符著書“以譏當時失得,不欲章顯其名”(《後漢書·王符傳》),題曰《潛夫夫論》。今存本35篇,《敘錄》1篇,共36篇,雖有脫亂,但大致仍屬舊本。全書以《贊學》始,以《五德志》敘帝王世系、《志氏姓》考譜牒源流而終。其餘諸篇,分題論述封建國傢的用人、行政、邊防等內外統治策略和時政弊端,兼及批評當時迷信卜巫、交際勢利等社會不良風氣。“其指訐時短,討謫物情,足以觀見當時風政”(《王符傳》),而在思想上則“折中孔子,而復涉獵於申、商刑名,韓子雜說”(汪繼培《箋〈潛夫論〉序》),大致以儒為體,以法為用。所以《文心雕龍》歸之“諸子”,而《隋書·經籍志》則入於“儒傢”。

  在文學上,王符主張文章以載“教訓”,要“遂道術而崇德義”,批評當時學者“好語虛無之事,爭著彫麗之文,以求見異於世”;認為詩賦應“頌善醜之德,泄哀樂之情”,要“溫雅以廣文,興喻以盡意”,批評當時文人“茍為饒辯屈蹇之辭,競陳誣罔無然之事,以索見怪於世”(《務本》)。《潛夫論》基本上實踐瞭他的文學主張。他總結三代以來的歷史經驗教訓,以此立論,批評東漢後期政治弊端,是非明確,內容切實,說理透辟,指斥尖銳。由於辭賦的影響,東漢政論“往往以單行之語,運排偶之詞,而奇偶相生,致文體迥殊於西漢”(劉師培《論文雜記》)。《潛夫論》幾乎通篇排偶,遣詞駢儷,相當突出地表現著東漢後期政論散文的駢化趨勢,漸啟建安盛行的華麗之風。《潛夫論》有清人汪繼培箋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