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學革命中有關文學內容改革的一個主張和口號。提出者是周作人。在1918年12月15日印行的《新青年》雜誌第5卷第6期上發表的周作人《人的文學》一文中,最早提出並系統闡述瞭有關“人的文學”這一理論主張。文章說:“我們現在應該提倡的新文學,簡單的說一句,是‘人的文學’,應該排斥的,便是反對的非人的文學。”周作人的這一主張裏包含瞭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提倡新文學應以人道主義思想為核心。他引用歐洲文藝復興以來對人的發現這一進步思潮,來反對中國4000年來封封建精神文明對於人性的桎梏,希望從新文學做起提倡人道主義的思想,認為“用這人道主義為本,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這種人道主義,“並非世間所謂‘悲天憫人’或‘博施濟眾’的慈善主義,乃是一種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第二,反對束縛人性的封建文學。文章列舉瞭十種“非人的文學”之後,指出這些“全是妨礙人性的生長,破壞人類的平和的壞東西,統應該排斥”。周作人提倡的“人的文學”主張,把人性看成是獸性與神性的結合,用“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解釋人道主義思想,沒有超出資產階級文學思想的范疇;但它所包含的反對舊道德、反對束縛人性發展的封建舊文學的內容,在當時反封建的思想潮流中,具有進步意義,產生瞭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