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昀

  清代學者、文學傢。字曉嵐,一字春帆。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死後諡文達。

  紀昀學問淵博,長於考證訓詁。乾隆間輯修《四庫全書》,他任總纂官,並主持寫定《四四庫全書總目》200卷,論述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為代表清代目錄學成就的巨著。

  紀昀的詩文中,多應制奉和、歌功頌德之作,屬於典型的“廊廟文學”。少數述懷、紀行詩歌尚清新可誦。《烏魯木齊雜詩》160首,是紀昀謫戍烏魯木齊兩年後被召還時於歸途所作,記述當地風土人物,比較廣泛地反映瞭新疆的社會情況,聲調流美,富歌謠風味,在內容和藝術上都有一些特色。

  紀昀對於文學的批評,主要見於《四庫全書總目》與若幹書序(如《愛鼎堂遺集序》、《香亭文稿序》、《雲林詩鈔序》、《田侯松巖詩序》、《挹綠軒詩集序》、《四百三十二峰詩鈔序》等),另有《文心雕龍》評和《李義山詩集》評。他的文藝批評標準,雖仍不脫“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儒傢傳統見解,但不甚拘泥,較為通達。承認“文章格律與世俱變”,“詩日變而日新”,認為文學的演變取決於“氣運”和“風尚”,強調後代文學對於前代文學既應有“擬議”又要有“變化”。在藝術風格上,肯定“流派”,而反對“門戶”,反對“舍是非而爭勝負”的朋黨之習。紀昀晚年主持科舉會試時,曾以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內容出題策士,實為創格。

  紀昀在創作上的主要成就,表現於筆記小說集《閱微草堂筆記》。這部書包括《灤陽消夏錄》6卷,《如是我聞》、《槐西雜志》、《姑妄聽之》各4卷,《灤陽續錄》6卷,共24卷(筆記1000餘則),是他晚年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陸續寫成,嘉慶五年他的門人盛時彥合刊印行,總名《閱微草堂筆記五種》,後通稱《閱微草堂筆記》。

清代嘉慶二十一年盛氏刻本《閱微草堂筆記》

  《閱微草堂筆記》取法六朝筆記小說而有所發展變化:內容雜博,較多涉及世態,而不局限於志怪,敘述故事簡明質樸而又富於理趣。就思想內容看,雖從“有益於勸懲”出發,盛談因果報應,宣揚封建倫理道德,有大量糟粕,但也不乏可取之處。作者反對宋儒空談性理、苛察不情,對道學傢的泥古不化、偽言卑行,多所諷刺揶揄,如卷二記遊僧戲塾師,卷三記老儒賄盜鬧宅和劉羽沖事,卷四記武邑某公事,卷二十一記兩曾伯祖事。對世態人情的澆薄詐偽也時有揭露。寫鬼狐情事多具寓言意味,幾則不怕鬼的故事,如卷一“曹司農竹虛言”,卷六記許南金事,卷二十三“戴東原言”,頗堪稱道。作者反對為富不仁,反對凌虐奴仆,對下層人民的反抗、復仇行動表現出一定的容忍和同情,如卷十六記童養媳逃亡、卷十七“周景垣前輩言”、卷十八記妓女戲富室糶谷。滄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獵”(卷十一)等故事,反映瞭勞動人民的正直、純樸和智慧,尤屬佳品。

  在藝術上,文筆簡約精粹,不冗不滯,敘事委曲周至,說理明暢透辟,有些故事稱得上是意味雋永的小品;缺點是議論較多,有時也不盡恰當。此外,評詩文,談考證,記掌故,敘風習,也有不少較為通達的見解和可供參考的材料。

  《閱微草堂筆記》,在中國古代筆記小說中,不失為具有特色的作品。魯迅評論說:“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固非僅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中國小說史略》)評價是切要的。

  紀昀的詩文,經後人搜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詩文各1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