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史傢話本。元代建安(今福建建甌)虞氏刻本,現存五種:《武王伐紂書(呂望興周)》、《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秦並六國平話(秦始皇傳)》、《前漢書續集(呂後斬韓信)》、《三國志平話》。編者不詳,寫作年代也不能確定。其中《三國志平話》標明“至治新刊”,當為元代至治(1321~1323)以前的作品。其餘四種的年代大致相差不遠。這五種平話版式一致,都分三卷,每頁上面約三分之一版面為插圖,所以稱為“新刊全相平話”。原是一套叢書,決不止這五種,至少還應該有《七國春秋秋前集》和《前漢書正集》。

  《武王伐紂書》開頭有一首詩說:“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漢三分吳魏劉,晉宋齊梁南北史,隋唐五代宋金收。”說明它是宋金以後編定的。此書副標題作“呂望興周”,敘述薑太公輔助周武王滅商的故事。書中說紂王寵愛妲己,荒淫無道,殺戮無辜,殘害忠良,有十條大過,最後被武王、薑太公捉住,由其子殷交處死。平話與史書記載有很大不同。如開頭說紂王有八伯諸侯,即東伯侯薑桓楚、西伯侯姬昌等八個諸侯。書中有不少神怪情節,如說妲己為九尾狐化身,屢次施展妖術;薑太公能神機妙算,預卜未來。有的地方提到瞭斬將封神的事,即後來封神榜的來由,但還沒有出現仙佛參戰的情節。書中一部分情節,後來收入餘邵魚編的《列國志傳》,最後演化為《封神演義》。

  《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說的是燕、齊兩國交戰。書名作“樂毅圖齊”,實際上卻著重講孫臏破燕的故事,而把田單復齊作為陪襯。這本平話以歷史上齊燕戰爭為線索,增加瞭許多虛構情節,把孫臏作為樂毅的對手,又大講神仙法術,雙方鬥陣,後來的《封神演義》與之近似。此書神怪色彩很多,文字比較粗劣,似出於民間藝人之手。

  《秦並六國平話》說秦始皇先後滅韓、趙、燕、魏、楚、齊等六國,最後講到秦子嬰殺趙高,歸降劉邦。附帶講到劉邦消滅項羽於垓下。這本平話在主要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上多依據正史,如荊軻刺秦王一節就是基本上復述《史記·刺客列傳》的;而在次要人物和細節描寫上則有不少虛構增飾。書中神奇荒誕的情節不多,還引用瞭杜牧《阿房宮賦》、李斯《諫逐客書》、賈誼《過秦論》及胡曾《詠史詩》等作品,在全相平話中文字較為整潔通順。

  《前漢書續集》,副標題作“呂後斬韓信”,書中以呂後為中心人物。這本平話稱為“續集”,開頭就說:“時大漢五年十一月八日,項王自刎而死。”可見正集當是楚漢相爭的故事。書中說呂後慫恿劉邦殺瞭韓信,彭越、英佈、蒯通為韓信表功鳴冤,劉邦理屈,不得不為韓信安葬立祠。張良見功臣被殺,就辭官歸隱。劉邦死後,呂後專權,殺瞭戚夫人、趙王如意和劉友等,企圖立呂氏為君。劉澤起兵滅呂氏,文帝即位。話本中許多情節出於虛構,如呂後見到劉邦、戚氏、韓信的鬼魂,中箭得病而死;樊噲的兒子樊亢監宴時殺瞭逃席的呂越,最後還殺瞭包括他母親呂媭在內的呂氏全傢。書中人名、官名和細節多與史實不符,神怪色彩較多,富於民間說話的特色。

  《三國志平話》是五種平話中字數最多的一種。另有一種元刻本,書名《三分事略》。三國故事早在民間流傳,北宋時東京汴梁有專說“三分”的講史傢霍四究,蘇軾《志林》曾提到小孩愛聽說劉備、曹操的“古話”。《三國志平話》有深遠的歷史淵源,但現存元刻本隻是一個經過刪節的提綱式的簡本,文字十分簡略,語氣不連貫,故事不完整,有些情節前後沒有照應,有些人物突然出現,又不交代結局。可能書坊主為瞭使這套叢書的篇幅大體平衡,曾對《三國志平話》作瞭不少刪削。但《三國志平話》是一個流傳已久的舊話本,情節十分豐富,書中有不少獨創的故事,如張飛殺定州太守,劉、關、張上太行山落草,張飛摔袁襄,張飛在古城自號無姓大王,黃鶴樓劉備逃宴等,都是前不見於《三國志》正史,後不見於《三國志演義》的。全書以張飛和諸葛亮兩個人物寫得最為突出。書中鮮明地體現瞭擁劉反曹的傾向性,最後講到司馬氏收並三國,以至漢帝外孫劉淵在北方建立後漢,結尾詩雲:“司馬仲達平三國,劉淵興漢鞏皇圖”,暗示瞭漢族復興的願望。

  這五種平話文字都很粗疏,錯別字很多,藝術水平不高。但這套叢書版刻較精,有確切的年代記載,是標準的宋元講史話本,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無論從故事源流、話本體制來看,或是從刻版技術來看,都很值得研究。通行的有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古典文學出版社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