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傢。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1913年11月1日生,逝於2002年1月28日。1927年在傢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次革命失敗後,曾做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小學教員。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稍後因鄂北組織被破壞,失掉黨的組織關係。30年代起從事進步的戲劇活動和文學活動。1936年在武漢發表歌頌抗日志士、反對賣國投降的歌詞《五月的鮮花》,由閻述詩譜曲後,在抗日救亡活動中廣泛傳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國共共產黨。1938年,他的《街頭劇創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領抗敵演劇第三隊由晉西抗日遊擊區奔赴延安。同年3月,創作組詩《黃河大合唱》。經人民音樂傢冼星海譜曲後,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後在全國各地廣泛傳唱,受到抗日軍民的熱烈歡迎。這組詩,雄健磅礴,深沉渾厚,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英雄詩篇,也是抗日戰爭時代現實的悲壯圖畫。反映瞭人民空前的覺醒,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不屈服的鬥爭精神。在藝術上,全詩構思完整,佈局講究,以黃河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征為貫穿形象,熔鑄瞭澎湃的激情,使全詩呈現出強大的力度。同時由於詩人從中國傳統詩詞表現手法上汲收借鑒,組詩節奏明快,語言凝煉。

光未然

  光未然1940年在重慶從事文藝活動,創作長篇敘事詩《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詩的形式曲折地表達瞭人民群眾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的強烈要求。“皖南事變”後他被迫出走緬甸,團結華僑文化界和華僑青年從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動。1942年回到雲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據流傳的民歌編寫瞭長篇敘事詩《阿細人的歌》,同時創作瞭抒情長詩《綠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光未然在雲南與李公樸、聞一多一道從事民主運動和詩歌朗誦活動,1945年10月,受到國民黨政府的迫害,離開昆明。次年由北平進入華北解放區,先後在北方大學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主持教學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光未然一直在北京從事文藝活動。先後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以張光年署名寫瞭大量的文學、藝術評論。這些文章立論謹嚴、文風灑脫,勇於面對重大的文藝現象發表意見,先後就歷史劇、神話劇中的反歷史主義的傾向問題,戲曲遺產中的現實主義問題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等問題撰文論述,同時對新詩創作問題積極探討,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推動瞭中國新詩的創作繁榮。

  1984年12月30日,他在中國作傢協會第四次會員大會上做瞭題為《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的會議主旨報告。著有論文集《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1957)、《文藝辯論集》(1958)、《風雨文談》(198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光未然出版的詩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錄瞭作者解放前後的代表作30餘首,其中包括長詩《屈原》、組詩《黃河大合唱》、《三門峽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詩《革命人民的盛大節日》、《驚心動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長篇敘事詩《英雄鉆井隊》等。光未然的詩激情澎湃,氣勢雄偉,善於以華美的形象包蘊艱難突進的大時代的激流。

  光未然曾任中國作傢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傢協會黨組書記。並被選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現為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傢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