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詩人。字無錯,號肯堂,原名鑄,字銅生。江蘇通州(今南通市)人。世代能詩,早年即有才名,與張謇、朱銘盤號“通州三生”。曾應吳汝綸之邀,在保定蓮池書院講學,與古文傢賀濤齊名,有“南范北賀”之稱。但屢試不第,以諸生終。曾入李鴻章幕,晚年致力於本鄉教育事業,參與籌辦南通小學堂。

  範當世關心國事,思想亦較開通,“頗主用泰西新學以強國阜民”(馬其昶《范伯子文集序》)。所作詩篇,頗有反映現實、揭露時弊之作,晚年曾自稱:“萬語縱橫惟惟己在,十年親切為時嗟。”(《戲題白香山詩集》)“細思我與國何幹,慘痛能來切肺肝。”(《夜讀遺山諸作復自檢省亂來所為詩百餘首至涕不可收憤慨書此》)《光緒三十年中秋月》一詩,寄托遙深,刺及慈禧,廣為時人傳誦。然其詩見重於當時,主要在於功力深厚,兼有蘇軾、黃庭堅之長,曾自言其詩“出手類蘇黃”(《與俞恪士書》)。

  范當世兼長古文,宗尚桐城派,但是“茍意有所動,便放膽為之”,不“矯揉造作,以求波峭”(《與蔡燕生論文第一書》)。故其行文不尚矜煉,以情致勝。陳三立謂其文“斂肆不一體,往往雜瑰異之氣”(《范伯子文集序》),遂不甚為桐城派古文傢所重,文名不逮詩名。

  著有《范伯子詩集》19卷,文集12卷。藏於傢30年,始排日刊載於《通州日報》。詩集先有排印本。稍後,弟子徐昂集其詩文,刊刻大本《范伯子先生全集》,附有其續妻姚倚雲作《蘊素軒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