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嶽泰山神廟建築。亦稱泰廟、東嶽廟,是歷代帝王封禪泰山、祀神之地。在山東省泰安市內泰山南麓。史載,秦代已設固定祀所,漢代已建宮殿,唐宋擴建。元明清均曾重修。現存建築多屬明代遺構,總體佈局仍保持宋時規模。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岱廟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2米,占地約9.66萬多平方米。城堞式圍牆,現高約8.2米。南牆辟正陽、東西掖、仰高、見大5門。東牆設東華門(青陽門),,西墻設西華門(素景門),北墻辟厚載門。廟的平面佈局分左中右三路,左路南院名漢柏院,原有炳靈殿等建築,已不存,院中保存古柏數株。左路的東禦座(迎賓堂)在東華門內北側,回廊式四合院建築,院中保存秦李斯篆書秦二世泰山刻石殘片。右路原有延禧門、延禧殿、環詠亭、雨花道院等建築,已無存,或改建他用,僅存古槐一株,傳系唐代遺物,故稱唐槐院。

岱廟

  中路是岱廟的主軸,分5進院,主要建築依次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等建築。正陽門為三途平頂洞門,門上築五開間門樓,配天門五開間,單簷九脊歇山式黃琉璃瓦頂,院中保存近10米高的宋宣和重修東嶽廟碑和宋大中祥符天齊仁聖帝碑。仁安門五開間,為單簷九脊歇山黃琉璃瓦頂,具有元代建築風格,據載元至元四年(1267)建,應是岱廟現存最早的建築。天貺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創建於宋,明清重修,明改稱峻極殿,清復為天貺殿。面闊九間(43.67米),進深四間(17.18米),通高22.3米,五脊重簷廡殿黃琉璃瓦頂,重昂七跴鬥栱,在高2.65米的石臺上,石砌0.6米高的殿基,前設月臺,南向甬道東西側設踏跺,臺上有鐵鑄防火水缸一對,一為宋代建中靖國年鑄,一為明代補鑄。殿內供奉東嶽大帝塑像,北東西三壁所繪東嶽大帝出巡啟蹕回鑾圖,總長約62米,高3.3米,繪出山水車馬和697個不同人物,浩浩蕩蕩,氣勢威嚴,佈局嚴整,刻畫逼真,為岱廟文物中的珍品。殿後建後寢宮,是供奉東嶽後之所,分中東西三宮,皆為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中寢宮五開間,東西宮為三開間。厚載門,三開間門樓與正陽門形式相仿。北出厚載門緣路直登泰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特別是80年代,國傢曾數次撥專款修復正陽門、厚載門以及回廊、鼓樓等單體建築。1986年建立瞭岱廟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