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地區舊石器時代石器製造場。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北33公裡大窯村南的兔兒山、駱駝山和鳳凰山3座山上。面積約200萬平方米。1973年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和文物工作隊發現,1976~1983年進行過多次調查和發掘。遺址延續的年代很長,地層剖面清楚,出土石器很有特點,代表一個新的舊石器文化,被命名為“大窯文化”。它的發現在舊石器時代考古學上有重要意義,現建有大窯文物保管所,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兔兒山東西長約1公裡,西坡和北坡有8道沖溝,深5~15米,其中以四道溝內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跡和遺物最為豐富。溝的東區北側,發現一處舊石器地點,有3個含石制品的迭壓地層,層序是:上層馬蘭黃土,中層淡紅色黃土,下層棕紅色離石黃土。

  大窯遺址不僅有屬於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的遺存,還有屬於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用熱發光等方法測定,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年代為距今315000±28000年,晚期的年代為距今27000±10000年。

  從早期到晚期的地層均發現有人工開采痕跡的大石塊。在四道溝中段出土的早期石制品中,石器所占的比重很大,成品率高,晚期的石器較少,成品率低。石器隻是初步加工,很少使用痕跡。石器中大型石器數量多,類型簡單,隻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等,其中以刮削器居壓倒優勢,占石制品總數的70%以上,且復刃多於單刃。而龜背形刮削器最具特色,是大窯文化中的典型器物,尖狀器不發達。廣泛使用交互打擊方式修理石器。遺址的時間經歷瞭幾十萬年,但石制品主要特點基本保持不變。在早期地層中除發現一堆灰燼外,還發現過腫骨大角鹿化石,在中、晚期地層中出土瞭原始牛、扭角羚羊和披毛犀等化石。

  中石器時代文化遺物出土於兔兒山北坡二道溝北口地面下0.5米的全新世地層中,石制品偏小,錐狀石核與細石器文化中的同類石核一致。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兔兒山南坡八道溝北岸土坡上,面積2.5萬平方米,地層深0.5米,出土有石核、石片、磨光石斧、石磨盤、磨棒和陶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