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子為山巒形的熏香之爐。中國在室內熏香的習俗最遲在戰國時就已出現,燃香之器名熏爐。所燃之香起初是蕙草,又名熏草,即禾本科的茅香,其中含香豆素,但香氣不濃。早期的熏爐多為陶制的豆形爐,做工也不太講究。西漢時,東南亞一帶的香料開始輸入中國。《史記·貨殖列傳》說:“番禺(今廣州)為珠璣、犀、瑇瑁、果佈之湊。”果佈是馬來語 Kāpur的對音,即龍腦,漢代用於熏香。絲綢之路開通以後,還從西方輸入蘇合香及《西域舊圖》中提到的狄提、迷迷、兜納、白附子、熏陸、鬱金、蕓膠等等多種西方香料。這些香料不但貴重,而且多為樹脂類香料,須置於其他燃料上熏燒,不像茅香等草本植物,幹燥後本身就是可燃物。因而熏爐的形制也隨之發生變化。早期的豆形熏爐爐身較淺,爐蓋較平。為瞭熏燒樹脂類香料,爐身要作得深些,以便在下部容炭火。為瞭防止炭火太旺,爐身下部的進氣孔縮成很窄的縫隙,同時將爐蓋增高,輪廓多呈圓錐形,其上再飾以山巒等雕飾,名為博山爐。

  博山爐於西漢中期在廣州地區首先出現。幾乎同時或稍遲,中原地區也出現瞭,而且工藝愈益精美。河北滿城1號漢墓出土的錯金銅博山爐(見圖),圈足飾卷雲紋,爐座透雕三龍,作騰波出水狀,爐腹上部有山巒探出,與爐蓋上的群山連接,出煙孔利用山勢,多開在曲折隱蔽之處,平視不見孔隙,熏燒時卻升起裊裊煙篆,蓋上的峰巒之間點綴樹木、虎豹、野豬等,還有持弓弩的獵人出沒其中。陜西興平茂陵1號無名塚1號陪葬坑出土的博山爐更為罕見。此爐的器身、器蓋與一般博山爐相較雖無多大差別,但器座上透雕出仰頭張口之龍,口中銜帶竹節的長竿,竿頂再向外伸出三條曲體昂首之龍將爐身捧起,工藝、造型絕妙、無倫。此爐通高58厘米,應與較高的床、帳配合,看來隻有在皇室貴胄之傢才有條件使用。爐上的花紋以鎏金與鎏銀相襯托,華美異常,說明博山爐的制作工藝這時已迅速成熟瞭。東漢時,博山爐的爐座常做成羽人形,以頭承爐身。在河南省南陽、湖南省衡陽、廣東省廣州發現的東漢文物中均有此式博山爐。

博山爐

  魏晉南北朝時博山爐的制作趨於簡率,但爐身、爐蓋大體上還保持著圓底圓錐形的輪廓。唐時則多用五足熏爐,爐蓋飾以仰覆蓮瓣,與博山爐的造型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