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3世紀佛教石窟寺。在中國新疆吐魯番市東北約50公裡的木頭溝內。“柏孜克裏克”,維吾爾語意為“美麗的裝飾之所”。洞窟分佈在木頭溝水西岸斷崖上。對岸是火焰山(見圖)。洞窟分為南、中、北3區,總數逾80個。最早的洞窟鑿於唐代,絕大部分為高昌回鶻期的遺跡,最晚洞窟可延至元初。柏孜克裏克石窟是古代高昌地區保存較好、內容較豐富的一處石窟寺,是回鶻佛教藝術的代表,在佛教東漸的路線上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它一方面受到龜茲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吸收瞭中原地區的文化,對研研究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匯集有重要價值。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

  柏孜克裡克曾遭到歷史上的一次宗教性的破壞,塑像已蕩然無存。1898~1915年間,外國探險傢先後到吐魯番一帶調查和發掘,其中有俄國的 Д .Α.克列緬茨和С.Ф .奧爾登堡,德國的A.格倫韋德爾和A.von 勒科克,日本的渡邊哲信、崛賢雄、野村榮三郎、桔瑞超和吉川小一郎,英國的A.斯坦因等。他們在柏孜克裡克等地大肆進行盜竊活動。被劫的壁畫、文書、塑像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遭到損失。現在保存最多的地方有新德裡、列寧格勒、東京和柏林。石窟現狀,除少量壁畫外,大都已成為空洞。1949年前後,中國學者曾作過考察,但大規模的調查與勘察工作尚未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設立瞭文物管理所,對石窟進行瞭維修和保護。

  柏孜克裡克石窟形制有兩種:多數洞窟在崖壁立面上直接鑿成,有的在洞窟前加砌土坯前室;個別洞窟則用土坯壘砌。這兩種形制,為銀山以西各窟所未見。石窟平面大致有縱長方形和方形兩類,主要分佈在中區和南區。長條形洞窟最有特色,進深很長,多為洞寬的數倍,是該地一種主要窟形。窟頂多為縱券形。方形窟頂部作穹窿形或縱券形。北區以中心柱窟為主,但數量不多。有一種中心柱窟較為特殊,中心方柱體內中空,形成獨立的方形窟,頂部隆起,作穹窿狀。晚期洞窟多為改建早期僧房或禪窟而成。塑像均殘毀無存,壁畫破壞嚴重。壁畫題材多出自大乘經典。最有特色的是因緣故事畫,也稱為誓願畫或供養畫。這類壁畫多畫在窟內左右側壁或甬道側壁上。畫幅高大,宏偉壯麗,極有氣魄。畫面構圖有一定程式,主要窟內位置為高大的立佛像,兩側繪滿諸天、護法、菩薩、弟子、外道及世俗人物等。其次為經變畫,一般繪在洞內側壁,有的繪到洞窟頂部。有的長條形洞窟用塑像與壁畫結合的手法,表現佛陀涅槃時的場面。這種涅槃經變畫,畫面占滿整壁,有的還延伸至鄰壁。舉哀者形象多為世俗人物,並居主要位置,特別醒目。經變畫的題材還有阿彌陀凈土變、法華變、藥師變等內容。再次為千佛一類的題材。壁畫中的供養人像,多繪在窟門兩側,以回鶻供養人像最多。晚期洞窟出現身著蒙古服飾的供養人形象。壁畫多有漢文榜題,不少則用漢文、回鶻文雙行並書。

被德國人盜走的第32窟壁畫“供養禮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