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博物館群。1830~1930年間,下設19個博物館,館址在柏林博物館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博物館群的收藏根據其當時所在地點分別劃歸東、西柏林。1957年,聯邦德國普魯士文化財產基金會接管瞭原博物館群在西柏林和聯邦德國境內的文物藏品。1962年起,基金會領導柏林國立博物院。1975年起,聯邦政府及聯邦德國各州承擔柏林國立博物院的經費。

  柏林國立博物院下設有14個博物館和1個藝術圖書館。館址分佈於3處:一處在柏林──達勒勒姆,有繪畫美術館、銅版畫陳列館、雕塑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博物館、印度藝術博物館、德意志民俗學博物館和民族學博物館;一處在柏林──夏洛滕堡,有埃及博物館、希臘羅馬古物博物館、史前和古代歷史博物館、美術和工藝博物館、石膏造型館;一處在柏林──蒂爾公園,有國立美術館。

  繪畫美術館創建於腓特烈·威廉一世時代。收藏歐洲13~18世紀歷代繪畫,全面地反映瞭古代歐洲的繪畫發展歷史。德國、荷蘭和意大利繪畫最有特色,藏品約1500件。

  銅版畫陳列館創建於1831年。收藏歐洲14~18世紀素描和速寫作品及歷代版畫。素描、速寫藏品為2.3萬件,版畫35萬件。此外,尚藏有5000冊15~20世紀的歷代附插圖書籍和100餘件11~16世紀的附插圖手稿,以及一個地圖收藏室。

  雕塑館創建於1830年。收藏基督教—拜占廷時代早期至18世紀末的西方雕塑藝術品,包括埃及、德國、意大利和法國等雕塑藝術。藏品約3500件。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04年。收藏公元8~18世紀的伊斯蘭藝術品,全面地展示瞭伊斯蘭藝術的發展面貌。涉及的地域包括從西班牙到印度的地區。

  東亞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59年。其前身為1907年設立的“東亞藝術收藏”。以中國、日本、朝鮮等國藝術為特色,分中國早期、遠東宗教藝術、中國美術、工藝、12~20世紀中日繪畫、朝鮮和日本美術、工藝等5個專題陳列。

  印度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63年。為聯邦德國唯一的一所印度—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和展覽印度、西藏、尼泊爾、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亞、土耳其(中亞)地區的古代藝術遺存。絲綢之路的內容也有陳列。

  德意志民俗學博物館創建於1889年。為反映中下階層文化歷史的專題博物館。展示16世紀至當代歐洲德語民族的民俗器物,以18、19世紀文物為主。

  民族學博物館創建於1873年。下設9個獨立的展覽部門,即非洲部、大洋洲部、美洲考古部、美洲印第安人部、西亞部、南亞部、東亞部、歐洲部和音樂民族學部,展示世界各民族的民族文化。藏品約33.8萬件。

  埃及博物館創建於1823年。收藏史前時代至羅馬統治時代古埃及歷代文物,舉世聞名的“奈費爾提蒂”胸像即藏於此。

  希臘羅馬古物博物館創建於1830年。原稱古物陳列館或柏林博物院古物部。收藏古希臘、羅馬的陶器、青銅器、金銀器和雕塑藝術品等,展示瞭古希臘、羅馬的藝術面貌,並且展覽瞭受希臘藝術風格影響的埃及藝術品。

  史前和古代歷史博物館創建於1829年。原稱祖國古代文物博物館。收藏史前和古代歐洲、近東物質文化遺存。分5個專題陳列。

  美術和工藝博物館創建於1867年。收藏中世紀早期至20世紀歐洲宗教和世俗美術與工藝品,如教堂聖物、陶瓷器、玻璃器、紡織品等。

  石膏造型館創建於1840年。展覽埃及、近東、希臘、羅馬、中美洲等多種文化類型的歷代雕塑藝術品的鑄型標本,並供出售。

  國立美術館創建於1876年。以德國19世紀繪畫收藏為特色。也有國外藝術傢作品收藏和當代美術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