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門學科中的專門用語。術語可以是詞,也可以是片語,用來正確標記生產技術、科學、藝術、社會生活等各個專門領域中的事物、現象、特性、關係和過程。

  基本特徵 ①專業性。術語是表達各個專業的特殊概念的,所以通行範圍有限,使用的人較少。②科學性。術語的語義範圍準確,它不僅標記一個概念,而且使其精確,與相似的概念相區別。③單義性。術語與一般辭彙的最大不同點在於它的單義性,即在某一特定專業業范圍內是單義的。有少數術語屬於兩個或更多專業,如漢語中“運動”這個術語,分屬於政治、哲學、物理和體育4個領域。④系統性。在一門科學或技術中,每個術語的地位隻有在這一專業的整個概念系統中才能加以規定。

  術語往往由本民族的一般詞匯(包括一些詞素)構成。成為術語後,與原詞的意義部分地或完全地失去瞭聯系。術語也可來自專名(人名、地名),如“瓦(特)”(Watt),“喀斯特”(Carst)等等。但一般的專名不是術語,盡管它們也以單義性為基本特征。術語還常來自外來語,通過音譯(如“雷達”、“坦克”)、意譯(如“硬件”、“軟件”)或半音半意譯(如“拖拉機”、“加農炮”)等方式借入。在一些語言中越來越多的術語來自外來語。術語和外來語的引進方式雖有不少共同點,但二者之間不完全相等,有專業性,既是術語,又是外來語(或借詞);無專業性,則隻是外來語。

  另外,術語根據其使用范圍,還可以分為純術語、一般術語和準術語,其中純術語專業性最強,如“等離子體”;一般術語次之,如“壓強”;而準術語,如“塑料”,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逐漸和一般詞匯相融合。

  術語的產生和移植,規范化和標準化 術語是科學文化發展的產物。新事物新概念不斷湧現,人們在自己的語言中利用各種手段創制適當的詞語來標記它們,這是術語的最初來源。隨著文化交流的發展,術語連同它們標記的新事物新概念傳播開來,各族人民通過不同方式(自造或借用)把它們移植過來,這是術語的移植過程。

  科技術語一般產生於科學技術發達的國傢。同一事物或概念也可能同時在不同國傢探討和出現,因而會產生許多內容相同而形式不同的術語。另外,在術語的移植過程中,也會產生不少同義不同形的術語。術語的混亂,成瞭國際學術交流的障礙,這就需要語言學傢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解決術語規范化問題。不少國傢成立瞭全國性的術語委員會,專門負責整理審定各種術語。

  有些學者正在倡導通過轉寫方式創制術語,以使術語統一和標準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都設有專門的術語委員會,負責組織和協調這方面的工作。為瞭加強術語工作,1971年還成立瞭國際術語情報中心。有的地區(如經互會國傢)組織瞭術語協調委員會,協調本地區術語方面的工作。

  術語工作的現代化 電子計算機的推廣應用給術語工作帶來瞭新的面貌。許多國傢建立瞭術語數據庫,並提供咨詢服務。加拿大的術語數據庫規模最大,存有400 萬術語,實際上已成為全國的術語中心。翻譯工作者借助術語數據庫的作用可以提高翻譯速度和翻譯質量,促進術語的統一。

  中國的術語工作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十分發達,術語工作具有悠久的歷史。旬子的《正名篇》是有關語言理論的著作,其中很多論點都與術語問題有關。漢唐時期的佛典翻譯吸收瞭大量梵文的佛教術語。為瞭解決意譯和音譯問題,玄奘提出瞭“五不翻”原則。明代的科學著作翻譯事業興盛,中外學者合力譯出不少有關天文歷算、輿地測繪、農田水利和力藝之學的著作。19世紀下半葉,以京師同文館、江南制造局為中心翻譯瞭大量科學技術著作,引進瞭大量科學術語。例如,徐壽在譯《化學鑒原》之前,中國隻有一些最普通的化學元素名稱,如金、銀、銅、鐵、錫、養氣、輕氣、氯氣等。《化學鑒原》一書開始使用按照西文第一音節創造新字的命名原則,於是出現瞭鈉、鉀、鋅、鈣、鎂等。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嚴復在翻譯新名詞時,一方面選用意譯詞,另一方面又創造瞭不少音譯詞。這個時期,胡以魯在《論譯名》一文中雖然力主意譯,但也提出瞭不妨音譯的十類詞。這些都表明術語的制定和規范化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到瞭清末,要求譯名統一的呼聲越來越高。1909年5月,學部奏派候選道嚴復編定各科中外名詞對照表及各種詞典,9月復奏設編訂名詞館,以嚴復為總纂。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審定學術名詞的統一機構。但沒有發表什麼成果。辛亥革命以後,博醫學會、江蘇教育會、中國科學社等單位進行瞭科學名詞審定工作。1919年成立瞭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1928年大學院在上海設立譯名統一委員會。但是,真正集中管理全國科學術語的審定工作,可以說是由南京國立編譯館(1932年成立)開始的。它於1933年出版瞭《化學命名原則》,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共編成各種術語約50種,其中已出版的近20種。1949年後,術語工作開始瞭一個新階段。1950年5月,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的領導下組織瞭“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下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藥衛生、藝術科學和時事名詞五大組。1956年文化教育委員會撤銷,國務院將學術名詞統一工作交給中國科學院,成立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名詞編訂室”(中間曾改為“中國科學院翻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文化大革命”期間術語審定工作完全中斷。1978年,國務院批準由中國科學院主持,籌建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幾年來,成立瞭6個分科委員會,召開瞭一系列名詞審定會和討論會。1985年4月25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成立。主任為錢三強,委員約70人。委員會的工作范圍涉及廣義的自然科學領域,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物科學、技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等。委員會的任務是:確定工作方針,擬訂全國自然科學名詞統一的工作計劃、實施方案和步驟;負責審定自然科學各學科名詞術語的統一名稱,並予以公佈施行。

  據不完全統計,1949年以前共出版160多種術語集,最早的幾種是《中外病名對照錄》(1909)、《英漢漢英軍語詞匯》(1911)、《英漢商業用語手冊》(1913)、《華、德、英、法鐵路詞典》(1916)、《船學名詞表》(1916)。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到1983年上半年,共出版760多種(其中大陸出版的約占660種)。

  目前,多語種的術語出版物和帶解釋的術語詞典日益增多,專業性的縮略語詞典的出版也受到重視,如《英漢電子技術略語與縮語詞典》(1981)、《英漢計算機縮略語詞匯》(1982)。為瞭使術語工作現代化,不少單位正在建立術語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