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最重要的、使用最廣的字母。Brahmī的原意“來自大梵天的”,是婆羅門為瞭給這種字母圍上一圈聖光而捏造出來的。這種字母歷史極古,與古代腓尼基字母有一些淵源關係。它是一種音節字母,自左向右橫行書寫。每一個字母代表一個母音或者後面帶-a的輔音。如果輔音後面是-a以外的母音,則在字母上面、左面或右面另加不同的符號表示。如果輔音不帶任何母音,則用涅槃點來標明。這種字母西元前6世紀已開始使用,變體頗多。近百年來在中國新疆發現的古代梵文以及其他文字的殘卷是用所所謂中亞婆羅米斜體字母書寫的。

  字母排列順序系統而有科學性。下面是用拉丁字母轉寫的字母表:

婆羅米字母

  這是正規的婆羅米字母,主要用於書寫梵文著作。其他一些古代語言也使用婆羅米字母。吐火羅文A(焉耆文)和B(龜茲文)都使用。但為瞭適應這種語言,字母數目有所增加,共增:ka、pa、ma、ra、la、śa、ṣa、sa、wa等字母。也可以轉寫為kä、pä、mä、rä、lä、śä、ṣä、sä。

  回鶻文在使用其他字母的同時,也使用婆羅米字母,增加的新字母與吐火羅文相同。另外又多增qa、ga、δa、dza(?)、za、źa等字母。在元音方面:aya=ä、uyu=ü、eya=ё、oyo=ö。(見彩圖)

印度阿育王獅柱上的婆羅米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