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古人把漢語、四聲分成的兩大類別。“平”指平聲,“仄”指上去入聲。

  南北朝時期講求文章聲律,當時雖然沒有平仄的名稱,但是實際上就是利用字調平仄有規律的交錯,來加強詩文的節奏感:過去把提倡運用平仄的功勞歸於梁代沈約,其實這功勞應該歸同時人周顒。周顒並不完全和沈約同主張,他隻是永明運動(講究形式美的詩派)的贊助人。《南史·周顒傳》記過他的警句。有人問他:“山中何所食?”他說:“赤米白鹽,綠葵紫蓼。”這是仄仄仄平對仄平仄仄。人人問:“何味最勝?”他說:“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這是平平仄仄對平仄仄平。這種安排平仄的方式,到瞭唐代進一步發展,就形成瞭近體詩,並且開始用平仄的名稱來講述這種詩體的聲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