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12世紀下半葉女詩人。出生在法國。長期生活在英國國王亨利二世的宮廷,英國人稱她為“瑪麗·德·法蘭西”,即法國的瑪麗。她與克雷蒂安·德·特羅亞屬於同一時代,也都寫以不列顛騎士的愛情為題材的故事詩,但她採用的樣式是精練的短篇故事詩,即所謂“籟歌”(lais)。這種“籟歌”短者百餘行,最長者也不過千餘行。現存的這類中世紀短篇故事詩有20首,其中12首出自她的手筆,約於1180年結集出版。她的短篇故事詩著重從嫉妒、忍讓、自我犧牲等不同側面描寫愛情,較少冒險情節節。最著名的是講述特裡斯丹戀愛故事的《金銀花》:特裡斯丹被國王馬克趕出宮廷,藏身森林,得知心愛的綺瑟要出宮散步,將刻有自己名字的胡桃樹枝擲於她必經之路。被迫嫁給國王馬克的綺瑟發現這個信息,遣開隨從,逃進森林與特裡斯丹相會。她還根據民間故事編譯成一部寓言詩集,題為《伊索》。這些寓言詩表明,她雖身為宮廷詩人,卻不滿現實。她的社會政治觀點中含有同情市民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因素。她以獅、狼、鷹等貪婪而兇殘的動物比喻封建貴族領主、地方行政官與司法官等,稱他們為“富有的盜賊”;而以慘遭欺凌、隻知哭求、不敢反抗的綿羊象征平民。她的寓言詩一般隻限於奉勸強權者節制,偶爾也流露出憤怒的反抗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