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名《襽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中國第一部比較方言辭彙的重要著作(見彩圖)。西漢揚雄撰,今存13卷,見東晉郭璞《方言註》(涵芬樓四部叢刊本)。《漢書·藝文志》和《漢書·揚雄傳》都沒有提及《方言》,所以後代便有人對《方言》的作者發生懷疑。《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經“反覆推求,其真偽皆無顯據。姑從舊本,仍題雄名”。現代學者王國維、羅常培等主張《方言》為揚雄所撰。根據揚雄《答劉歆書》和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序》等材料,可知周秦時期已有人採集方言。揚雄在前人工作的的基礎上,以周秦殘存的資料作為起點,進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他利用各方人士來京的機會進行調查,用瞭27年時間,完成這部著作。《方言》刻本北宋有國子監本,南宋有蜀本、閩本和贛本,現存宋本是南宋慶元六年(1200)潯陽(今江西九江)太守李孟傳的刻本。《方言》所記載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區的詞匯,還摻雜少數當時少數民族的語言。它的體例是先列舉詞條,然後分別說明通行情況。例如第1卷第1條:“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方言》對所記錄的詞匯,往往註明“通語”、“某地語”、“某地某地之間語”、“轉語”等。通語即當時通行的語言,某地語即當時某個地方的方言,某地某地之間語即通行區域比通語小比某地語大的方言,轉語則是由於時間和地域上的不同而語音發生變化的詞。《方言》對所記詞匯大都說明通行區域,可從中大體瞭解漢代方言分佈的輪廓。《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為記錄對象,不受文獻記載和文字形義的限制,並註意綜合時間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這在研究方法上為後世樹立瞭優良傳統。《方言》以它突出的成就,不僅在中國方言學史上,而且也在世界的方言學史上成為一部不朽的著作。後代學者為《方言》作註疏的著作有多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方言註》、《方言疏證》和《方言箋疏》等。

《文言》中的一頁

西漢楊雄《襽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武英殿聚珍版本) 北京圖書館藏

  《方言註》,這是《方言》的第一個註本,13卷,東晉郭璞撰(涵芬樓四部叢刊本)。郭璞繼承和發揚瞭以活的方言口語作為調查對象的傳統,在為《方言》作註時,采用晉代活的語言來和揚雄所記漢代方言相比較。從《方言註》中可以看出某些詞語古今的意義已發生變化。例如卷一:“虔、劉、慘、㨆,殺也。”註:“今關西呼打為㨆。”卷六:“擘,楚謂之紉。”註:“今亦以線貫針為紉,音刃。”《方言註》還指明某些方言詞依舊在某地保存,或已經在某地消失轉而在他處保存。例如卷一:“娥、㜲,好也。……自關而東河濟之間謂之媌。”註:“今關西人亦呼好為媌,莫交反。”“虔、儇,慧也。……,楚或謂之昪。”註:“他和反,亦今通語。”揚雄《方言》的原本雖無可查考,但因有郭註本而得以長期保存下來。現在能見到的宋以後的幾種《方言》刻本,都是郭註本。《方言註·序》和揚雄跟劉歆間往來的書信都說《方言》共有15篇,但今本《方言註》僅存13卷,這大概是六朝時期的變動。至於字數,應劭《風俗通義·序》說9000字,清代戴震統計,《方言註》正文則有1.9萬餘字,其間變化,因時代推移,已無從查考。

  《方言疏證》,清代為揚雄《方言》正偽補漏,逐條疏證的第一個校本。13卷,戴震撰(四庫全書和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揚雄《方言》的刻本,自宋代以來有多種,經流傳寫刻,難免有些錯漏。戴震以《永樂大典》本跟明本校勘,並進一步搜集古籍中引用《方言》和《方言註》的文字來和《永樂大典》本互相參訂,共改正訛字281個,補脫字27個,刪衍字17個。辨析疑義,取證確鑿。例如卷五:“甑,自關而東謂之甗,或謂之儐”,註:“梁州呼攖。”文中“梁州”為“涼州”之訛,戴氏加以改正。又如卷十三:“塚,……凡葬而無墳謂之墓,言不封也。”“言不封也”下面有脫字,戴氏從《永樂大典》本補註“墓猶慕也”4個字。卷六:“怠,陁,壞也。”註:”謂壞落也,音蟲豸,未曉。”戴氏認為“未曉”二字是閱讀者所記,為衍文,故刪。《方言疏證》還有疏漏和可以商榷之處。例如卷五:“薄,……自關而西謂之薄。”戴氏下脫“南楚謂之蓬薄”六字。卷十二:“蒔、殖,立也。”戴氏誤改“殖”為“植”。清代王念孫撰《方言疏證補》(高郵王氏遺書本),有不少見解可以補戴氏的不足。

  《方言箋疏》,清代為揚雄《方言》作註的著作。錢繹撰。卷首有咸豐建元辛亥(1851)自序。《方言箋疏》主要參考戴震的《方言疏證》和盧文弨(1717~1795)的《重校方言》這兩種本,又用玄應《一切經音義》參校一遍。共13卷20餘萬字,旁征博引,資料豐富。如卷一第一條“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箋疏》引書有《廣雅》、《荀子》、《白虎通義》、《呂氏春秋》、《禮記》、《左傳》、《逸周書》、《孟子》、《莊子》、《詩經》、《楚辭》、《史記》、《釋名》、《說文》、《廣韻》等20多種。錢氏不理解《方言》一書以活的方言口語作為調查對象的主旨,隻是從史傳、諸子、類書以及古佚殘篇中搜集材料,加以考證,所以用力雖勤但創見較少。《方言箋疏》在清代有3種傳本:一為廣雅書局本,一為徐氏《積學齋叢書》本,都有脫文,一為光緒十六年仁和王文韶紅蝠山房校刊本,相傳以後者最為完備。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據紅蝠山房刊本影印發行。

  

參考書目

 周祖謨校、吳曉鈴編:《方言校箋及通檢》,科學出版社,北京,1956。

 周因夢:《揚雄和他的〈方言〉》,載《中國語文》,1956,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