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又稱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古代語言。廣義的梵語包括3種:吠陀語──印度古代四吠陀的語言;史詩梵語──兩大史詩的語言;古典梵語──許多文學作品,包括迦梨陀娑等的作品,以及宗教、哲學、科學著作的語言。狹義的梵語隻指古典梵語。有人說,梵語是印度古代偉大的語法學傢波你尼的《八章書》規範化瞭的文學語言。這是不正確的。波你尼的語法書不是吠陀分支,講的不是吠陀語,同時也不純粹講古典梵語。書中的語法規律,同古典梵語比較起來,更接近於梵書、、奧義書和經書的語言。波你尼的繼承者迦旃延那講的是古典梵語。

  從梵語的原名 saṃskṛtam(整理好的)看,梵語似乎是人工組成的語言。也有人認為,梵語曾經是活語言。在印度古代的戲劇中,神仙、國王、婆羅門等高貴人物說的是梵語。而同他們對話的婦女等低級人物隻允許說方言俗語,關於這個問題,至今尚無統一意見。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說:“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47個字母)。梵語這個名詞,可能就代表印度語言學者早有的想法。不過,梵語一詞在中國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梁高僧傳》卷一《安清傳》說:“於是宣譯眾經,改胡為漢。”“胡”字在同書的元、明本作“梵”。用“梵”代替“胡”,表示中國學者對梵語有瞭進一步認識。

  語言特征 梵語在歷史上使用過一些不同的字母。目前在印度流行的是天城體(Devanāgarī)字母。

  梵語元音分簡單元音、二合元音、三合元音,輔音分喉音、腭音、頂音、齒音、唇音、半元音、噝音和氣音等。

  名詞有性(陽性、陰性、中性)、數(單數、雙數、復數)、格(體格、業格、具格、為格、從格、屬格、依格、呼格)的變化。

  動詞變位包括單數、雙數、復數;人稱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稱;時間分現在時、未完成時、完成時、不定過去時、將來時、假定時;語態有主動、中間、被動;語氣分陳述式、虛擬式、命令式、祈使式(不定過去時的虛擬語氣);語尾分原始和派生兩種。

  梵語文獻 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語言中,梵語文獻的數量僅次於漢語,遠遠超過希臘語和拉丁語,內容異常豐富,可以稱為人類共有的瑰寶。廣義的梵語文獻包括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包括大量的梵書、經書、奧義書,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圖1)和《羅摩衍那》,以及大量古事記。此外,它還包括大量的語法書、寓言故事集,以及醫學、自然科學、文藝理論等著作。用典型的古典梵語(也就是狹義的梵語)寫成的印度古典文學作品,更是文采斐然,影響深遠。許多著名的作傢,如跋娑、首陀羅迦、迦梨陀娑、檀丁、波那、蘇般度、薄婆菩提等等,在印度文學史上,燦如列星。佛教大乘的經典大部分也是用梵語寫成的。有幾部原始佛教的經典,原來用俗語寫成,後來逐漸梵語化,形成瞭一種特殊的語言──佛教梵語或混合梵語。

圖1 《摩訶婆羅多》古抄本

  歐美的梵語研究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梵語文學作品引起瞭歐洲學者的註意,用近代科學方法研究梵語,從此開始。一方面產生瞭19世紀最重要的新興學科之一:印歐語系比較語言學;另一方面又促成瞭德國學者稱之為比較文學史的學科。由後者又衍變出現在幾乎風靡世界的比較文學。

  中國古代的梵語研究 中國有1000多年的翻譯佛經的歷史,對梵語的語言特點當然非常註意,但是系統的研究卻非常缺乏。既沒有翻譯梵語語法,也沒有寫出梵語語法。唐代出現瞭一批有關梵語的書籍,比如智廣撰《悉曇字記》,義凈撰《梵語千字文》(圖2),全真集《唐梵文字》(圖3),禮言集《梵語雜名》,僧怛多蘗多、波羅瞿那彌捨沙集《唐梵兩語雙對集》等等。這些書的撰寫目的是為瞭翻譯佛經。但是這些書中有的隻研究字母,有的則是模仿中國流行的《千字文》一類的書籍,隻列舉梵漢兩語的單詞,而根本不講語法。義凈在《梵語千字文》的序言中說:“並是當途要字,但學得此,則餘語皆通,不同舊千字文。若兼悉曇章讀梵本,一兩年間即堪翻譯矣。”但是,這是難以做到的。其後還有一些書,如《翻梵語》、《翻譯名義集》等,也隻是單詞對譯一類的書。從《高僧傳》中可以看出,唐代一些佛教寺廟教授梵語,至於用什麼課本,怎樣教,我們都不清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一些僧傳和其他書籍中間或有一些論述梵語語法的記載,如《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但所記幾乎隻限於名詞變化。(見彩圖)

印度梵文《卻波經》

現代版本的天城體梵文書

圖2 《梵語千字文》並序

圖3 唐梵文字》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