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心工

  中國音樂教育傢。原名沈慶鴻,字叔逵,筆名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於上海,1947年9月5日病逝於上海。幼年在傢塾受教。1890年底中秀才。1895年執教於上海約翰書院。1897年考入南洋公學師範學堂。1902年4月東東渡日本,進東京弘文學院學習。他從日本學校的音樂教育得到啟發,在留學生中組織瞭“音樂講習會”,研究樂歌制作,並編寫出第1首樂歌《體操-兵操》,又名《男兒第一志氣高》。1903年2月回國後,在南洋公學附屬小學任教師,創設唱歌課。從1911年起任該校主事(即校長),1922年兼任大學部訓育主任,同時受聘於務本女塾、南洋中學、龍門師范和滬學會等處教授樂歌。

  沈心工是中國近代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初創時期最早的音樂教師,一生作有樂歌180餘首,多數是采用外國歌曲的曲調,少數采用中國傳統民歌填詞或專門作曲。從1904年起,他先後編輯出版瞭《學校唱歌集》(3集)、《重編學校唱歌集》(6集,1911)和《民國唱歌集》(4集,1912)。1937年重新修訂,精選出歌82首,匯編出版瞭《心工唱歌集》。此外,他還翻譯編輯出版瞭《小學唱歌教授法》一書。

  沈心工的樂歌題材較為廣泛:有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黃河》、《從軍歌》、《愛國》等;有直接鼓吹國民革命、歌頌共和新政的《革命軍》、《美哉中華》等;有提倡男女平權,重視科學的《女學歌》、《電報》、《紡織》等。他所編樂歌,多數是兒童歌曲。由於他長期擔任教師,對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唱歌要求有較深入的觀察與瞭解,因而善於描寫兒童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一些事物,使兒童感到親切。他也是最早使用白話文寫作歌詞的作者,所作歌詞淺而不俗,簡明易解。他選用曲調比較註意音樂語言的生動性和兒童特點。如他所編的《體操—兵操》、《賽船》、《竹馬》、《鐵匠》等樂歌,在學生中廣為流傳。

  由他作曲的樂歌還有:《黃河》、《革命必先格人心》、《軍人的槍彈》、《采蓮曲》、《今虞琴社社歌》和《輟悼歌》等6首,以《黃河》一曲影響最大,此曲表現瞭作者對祖國的真摯感情,黃自在《〈心工唱歌集〉序》中對此歌作瞭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