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音樂學傢。1877年4月2日生於佈雷斯勞,1941年3月7日卒於柏林。早年學習小提琴。1896年到柏林,在J.約阿希姆門下學小提琴。兩年後決定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入柏林大學攻讀音樂史與音樂心理學。1902年在萊比錫大學以論文《A.維瓦爾迪以前的小提琴協奏曲史》獲博士學位。1903~1905年任《新音樂雜誌》編輯。1907年在萊比錫大學以論文《清唱劇的起源》獲得教學資格,1915年為音樂史和音樂美學教授。1920年為哈雷大學音樂教授。1928年在柏林大學任任音樂學教授至去世。

  舍林格整理出版瞭《古代室內樂珍品叢刊》、《古代聲樂珍品叢刊》。他的《譜例音樂史》(1931)有300個代表性的譜例,頗有學術價值。他的《古代音樂的演出實踐》(1931)第一次對一般認為16世紀以前的宗教音樂都是無伴奏合唱的看法提出質疑,認為14~16世紀的聲角是管風琴音樂填上歌詞。他傾向於從美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音樂學,認為音樂是音響的詩作,產生於非音樂的源泉,樂音運動能充分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他在《音樂中的象征》(1941)中發展瞭這種看法,認為從音樂形式的分析中可以察識潛在的詩意內容。在《貝多芬與詩》(1936)中,他提出,L.van貝多芬的所有作品都是標題音樂與詩歌的綜合,在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中可以發現莎士比亞與席勒的影響。舍林格對J.S.巴赫的音樂也有深入的研究,有不少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