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歌的一種。又稱吆號子。它由體力勞動直接激發出來,伴隨勞動的動作歌唱,節奏感很強,具有協調勞動動作,鼓舞和調劑情緒的作用。

  號子是歷史最久的一種歌謠。中國古籍中有關於“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的記載(《淮南子·道應訓》)。古老形態的號子是伴隨勞動所發生的有強烈節奏而缺乏旋律性的呼號。

  隨著勞動的複雜化,逐漸形成瞭不同類型的號子。這些號子唱出不同的勞動節奏,,表現出不同的勞動特點。常見的號子有:建築和開采勞動中的打夯、采石、伐木等號子,搬運勞動中的挑擔、裝卸等號子,農業勞動中的車水、舂米等號子,水上勞動中的劃船、拉網、拉纖號子等。

  一般說來,勞動強度大,對號子的實用性要求較高,而勞動強度小,對號子的表現性要求較高。因此,在唱詞內容上,勞動強度較大而協作性較強的勞動中,號子的唱詞簡短有力,通常由一些感嘆性的詞語和指揮號令所組成。

  在動作比較單一而負荷較輕的持續勞動中,號子的唱詞就比較豐富多樣,領唱者經常唱出較長的描述性的詞句。這種詞句往往通過描述勞動過程和環境來表達對勞動生活的深厚感受。如川江船夫號子中的《平水號子》唱道:“清風吹來涼悠悠,連手推船下涪州,有錢人在傢中坐,哪知道窮人的憂和愁。”除此之外,有時還唱出各地的風光習俗、傳說故事和勞動人民對愛情的追求等多方面的內容。例如山西河曲的“打藍調”(制作染料時唱的號子)中的《直調》:“芝麻開花鈴鈴多,你有瞭人傢忘瞭我”,則是詠唱愛情的內容。京西煤礦的《水工號》,每提一罐水,唱一句歷史人物,同時起到記數作用。各種內容的描述性詞句常常是即興唱出的,但始終配合著勞動的節奏,在服務於勞動的同時,表現出勞動者的精神面貌。

  號子的演唱形式大多是一人領唱眾人和,也有對唱和獨唱的形式。

  號子的節奏是凝聚瞭生活中的勞動節奏而創造出來的。號子的語言既帶有程式化又帶有即興變化的特點,體現出不同勞動的需要,具有它獨特的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