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餘載為韶舞編制的舞譜,載《韶舞九成樂補》。韶舞傳說是古樂官夔所作,以歌頌舜帝的功德,舞蹈久已失傳,亦無圖譜。餘載所制舞譜是附會古代“河圖”、“洛書”而成,有《九韶之舞綴兆圖》九成(段),運用陰陽、奇偶之數的變化,形成有一定規律的舞位。舞用八佾,共64人。《九之舞采章圖(采章)》,記錄瞭舞人所著服色:紅、白、碧、赤、黃、黑、紫、青、綠共9色;以黃為中心色彩,16人服黃;以白、青、赤、黑為東西南北四方色,各8人;以紅、紫、綠、碧為四隅色,各4人。此外,舞舞譜附有“河圖”、“洛書”及7種舞位圖:“一七”為圓陣、“二六”為方陣、“三五”為三角陣、“六二”為兩個半月形合成的圓陣、“七一”為八行八列的實方陣。每陣仍為64人。

九之舞圖:采章

  餘載對韶舞的解釋是:客觀事物作用於人,必然會產生相應的動作、聲音,所以古代聖人的樂舞,既有鐘磬管弦之聲,也有手舞足蹈之容。宮商徵羽的音樂聽起來通暢精神,屈伸揖讓的動作舞起來能舒展血脈,節之以禮、和之以樂,這樣做是為瞭對上施教化,對下移風俗。餘載對舞圖的意義也做瞭解釋:手舞以像“河圖”,足蹈以像“洛書”,表示戴天圓而履地方以及前後、俯仰、左右、奇偶、動靜相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