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歌的一種體裁類別。一般是指人們在上山砍柴、行腳運貨、野外放牧以及農田耕耘等勞動中,為抒發感情、消除疲勞或遙相對答、傳遞情意而編唱的民歌。音樂性格比較熱烈奔放,形式較少修飾,藝術表現上具有自由、質樸的特點,即興性強。

  山歌的歷史十分久遠,其名稱初見於唐代。唐李益(約749~約827)的詩中有“無奈孤舟夕,山歌聞竹枝”;白居易詩中有“豈無山歌與村笛”之句。詩中提到的“竹枝”,就是古代山歌的一種。詩人劉禹錫、白居易等均有有仿作。明清以來,文人收集山歌者漸多,並編有專集,如明代馮夢龍(1576~1646)輯錄的《山歌》,內容廣泛,包括各種民歌,較為著名。

  種類及分佈 山歌的種類繁多,分佈很廣。南方地區有“客傢山歌”、“彌渡山歌”、“興國山歌”、“柳州山歌”、“震頸紅”等;北方地區有“花兒”、“信天遊”、“爬山調”、“慢趕牛”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山歌更是豐富,如苗族的“飛歌”,蒙古族的“長調”,壯族的“歡”、“加”、“倫”,藏族的“哩嚕”以及彝族、瑤族、畬族、黎族的各種山歌,都各具特色。一般來說,南方山歌的風格秀麗悠揚,音域不寬,旋律跳動較少;北方山歌的風格豪放粗獷,音域寬,旋律起伏較大。除上述山歌外,流行於草原和少數民族地區的還有放牧山歌(見牧歌)。南方各地在農田勞動中所唱的田秧山歌,也屬於山歌類。

  曲式結構 多為單樂段的反復或變化反復。其樂段結構常見的有2樂句樂段和4樂句樂段兩種。此外還有5樂句和其他非方整性的樂段結構,但不甚普遍。樂句結構的變化形式較豐富,大多具有即興性質。如加垛(亦稱“趕句子”,即在句間插入排列整齊的短句或樂節)、句前句後的加腔,以及由於唱腔的自由伸展而引起的樂句擴充等。許多山歌還在開唱或結束時加前、後喊聲,有時隻是一聲自然的呼號,有時則發展成音樂性較強的歌腔,如興國山歌開頭的“哎呀”。

  節奏和旋律 山歌的節奏較自由,有字密、腔長的特點,即在陳述唱詞時節奏較密集;在唱詞頓逗處則拉寬唱腔、延長腔幅,並常將旋律上揚,形成高音區的自由延長音,這是山歌最有特征的表現手法之一。

  演唱特點 山歌的唱法有高腔和平腔兩種。高腔山歌主要用假聲唱,音質響亮而尖銳,男聲的音區與女聲音區相近甚至略高。多數田秧山歌、部分放牧山歌和某些南方山歌采用此種唱法。平腔山歌用真聲或以真聲為主的真假聲唱,音調也較高亢嘹亮,多用於歌唱抒詠性強的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