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奏弦鳴樂器。中國古代的彈撥樂器。瑟的歷史久遠,最早見於《詩經》:“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儀禮》記載,古代鄉飲酒禮中,用瑟伴奏唱歌。魏晉南北朝時代,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樂器,隋唐時用於清樂。近年在湖南長沙瀏城橋一號楚墓(春秋晚期或戰國早期)出土一具瑟,是目前已發現年代最早的實物。此外,在長沙、信陽、江陵等地的楚墓,湖北隨州曾侯乙墓,馬王堆一號漢墓都有實物被發掘出土。其形制是:瑟體多用整木製成,瑟面稍隆起,體中空,體下嵌有底板。瑟面首端有1個長嶽山,尾端有33個短嶽山。尾端裝有4個系弦的枘。首尾嶽山外側各有相對應的弦孔。另有木質瑟柱,演奏時施於弦下。瑟的弦數或弦孔數由22~25不等,25弦者占多數。瑟有大小之別,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的漆繪大瑟長約180厘米,寬約48.5厘米;小瑟長約100厘米,寬約40厘米。從各柱位的有效弦長的比例推算,可知它是按五聲音階調弦。古瑟長期失傳,唐宋以來文獻所載和歷代宮廷所用的瑟,與出土的周、漢時期古瑟在形制、張弦、調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據元熊朋來《瑟譜》載,當時的瑟張弦25根,按十二律呂半音排列,指法有擘、托、抹、挑、勾、剔、打、摘8種,用拇、食、中、無名各指分別向內外方向撥弦。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漢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