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嗓音的音質一樣,是由歌唱者的氣息運用、聲帶振動、共鳴腔體調整三者協調配合高效率發聲的結果。嗓音洪亮的歌劇演員可以使歌聲穿越龐大的伴奏樂隊和數千人的觀眾席,清晰地達到最後一排的觀眾耳中。

  音量與氣息的關係 “氣為聲之帥”。氣息支援不足則音質虛浮,音量弱小,聲樂中稱之為“衷氣不足”。氣息使用過猛,喉部肌肉僵硬,也會使聲門閉合不嚴,聲帶振動不正常,聲音嘶啞,也能導致音量減減弱。

  音量與聲帶的關系 一般說來,唱低、中聲區時聲帶用得較長、較寬、較厚(即重機能狀態,發出“胸聲”);唱高聲區時聲帶用得較短、較窄、較薄(即輕機能狀態,用聲帶邊緣振動,發出“頭聲”)。聲帶較寬時振幅較大,音量也就較大,反之亦然。但是振幅又與頻率成反比,頻率越高,振動次數越多越快,振幅就變得越小,而振幅變小時音量也就要相應地變小,因之這就是為什麼一般人唱到高音時,聲音反而尖細而音量不如中、低聲區大的原因。

  音量與共鳴管的關系 美聲唱法的歌唱者都能做到唱得越高,聲音越洪亮,這並不是因為聲帶機能有何不同,而是由於共鳴管(主要是咽腔)的拉長和擴大體積,增加瞭聲音的共鳴的緣故。所以,美聲唱法的歌者,往往在唱高音時喉結不是向上升,而是稍向下降(或保持原狀)。喉結下降後,咽管就得以拉長並擴大體積,增加共鳴。但也不是喉結降得越低越好。共鳴管的長短、粗細、體積要與音高(頻率)作合理的配合,過長、過大或不足,都不能得到最佳共鳴,所以歌唱中對每一個音高、音量、音質、母音都要作極為細微的、幾乎難以覺察的聲帶及共鳴管的調整,俗稱“找位置”、“找共鳴焦點”。

  音量不同於音強。音強是人耳所感覺到的強弱響度,有時與實際音量並不一致。聽10個人唱歌,不見得就比聽1個人唱時強10倍,或者同一個人用同一母音、同一音量唱同一音高,高泛音較多的聲音就比高泛音少的聲音聽起來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