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歌中山歌類的一種。主要流行於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偏關、五寨、甯武一帶和陝西北部的府穀和神木。舊社會,晉西北的貧苦農民,為生活所迫,背井離鄉,到遙遠的“西口”(今內蒙古一帶)外謀生。“走西口”的苦難生活,在山曲中大量有所反映。

  山曲的歌詞,一般都以7字為1句,上下兩句為一段,語言純樸自然、清新健康。由於詞中常常插入“親親我”、“哎呀親親”等襯詞,使歌唱更加口語化,更富於生活情趣。為瞭突出主題,常用起興、比喻和反復復疊句等表現手法。如“山在水在石頭在,人傢都在你不在”,以加深歌詞的感情色彩。

  山曲的結構短小,手法洗煉,全曲上下兩個樂句8個小節,下句大都是上句的重復,隻是通過句尾結音的變化而構成呼應,兩句的結音大都是四、五度或八度的關系。節拍以2拍為主,也有少數是婰或庒拍。曲調大多數是建立在五聲或六聲的徵調式和商調式的基礎上。旋律的跳進多、起伏大,頻繁的跳進,賦予山曲以鮮明的特色和粗獷的性格。

  山曲的演唱形式以獨唱為主,由於音域比較廣,所以男聲在演唱時常用低聲。

  舊社會的“走西口”生活,使山西和內蒙古西部地區的民歌得到瞭廣泛的交流,所以山曲和內蒙古西部的爬山調,在音調和風格上都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