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分佈在中國各地,其中以遼寧省為數最多,其次是吉林、黑龍江、河北、北京等地,人口4299159人(1982年統計)。滿語屬阿勒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漢文。滿族人民原以狩獵為生,善於騎射,曾信奉薩滿教。

  滿族音樂可分為民間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3類。民間歌曲有山歌、勞動號子、小唱3種。內容有情歌、勞動歌、婚禮歌、祝壽歌、搖籃歌等。演唱語言上有用滿語、漢語和滿漢語兼用的3種。大都為獨唱、齊唱或或一領眾和的形式。

  民歌 如“巴音波羅”是滿語豐收富餘之意。內容為贊美山川秀麗、物產豐富,表達愛生活、愛傢鄉的情感。曲調高亢嘹亮,多為獨唱。《靠山調》是一種牧童對口山歌,曲體由散板的引子和中段、結尾3部份組成,具有熱烈奔放和即興演唱的特點。勞動號子《跑南海》,在清代咸豐年間圖們江至海參崴沿海一帶廣為流傳。它的結構簡單,語言生動,富有勞動氣息。如:

《跑南海》

  滿族情歌有《青春歌》、《逃婚歌》、《接愛根》等;婚禮歌有《阿察佈密》,以及有領有合的喜歌《拉空齊》等;舉行葬禮時唱《解九連環歌》;為老人拜壽時唱《子孫萬代歌》。這些多屬於小唱一類。

  歌舞音樂 滿族傳統歌舞主要有“莽式”和“薩滿”歌舞。①莽式,又稱“瑪克沁”、“瑪克式”,為舞蹈之意。每逢年節喜慶筵宴,主、客男女輪番起舞。一人領唱,眾人以“空齊”2字幫腔。這種歌舞在清初進入宮廷,屬宴樂之首,乾隆八年定名為《慶隆舞》。②“薩滿”系北方遊牧民族的一種原始宗教。薩滿歌舞即燒香跳神歌舞,多在祭天、祭祖、還願、慶豐收時舉行。舞蹈者薩滿(男巫)或烏答有(女巫)帶腰鈴,拿手鼓(又稱抓鼓或單鼓)、鈴、紮板等樂器,邊擊鼓,邊唱邊舞。這種歌舞有兩種:一種是跳傢神,即祭祀天地祖先,曲調多具朗誦性,節奏平穩,有獨唱、齊唱等形式,舞蹈動作簡單;一種是放山林百神,音樂類似戲曲音樂中的聯曲體,有獨唱、對唱、領唱及齊唱等多種形式。伴奏樂器主要是鼓。常用的鼓點有,“老三點”、“五點”、“七點”、“九點”、“十一點”、“碎點”,偶爾用“兩點”和“四點”,並有加花奏法。薩滿音樂以商調式和宮調式較為常見,其次是角調式。曲式結構有4種:①上下句構成的單樂段;②開始時用引子,中段用上句長、下句短的單樂段,不斷反復,結尾擊鼓3下;③類似數板式的吟誦調;④近似回旋曲曲式。一般音域較窄,無大跳,三音列進行較多,常以四度音為軸,多在五度內活動。此外,還有兒童遊戲歌舞及秧歌太平鼓等。

薩滿舞

  說唱音樂 滿族人民善說書、講故事。由滿族八旗子弟始創的子弟書和八角鼓等,後來發展成為流行於北方的曲藝。①子弟書。亦稱清音子弟書,用鼓、三弦伴奏。多取材於明清小說、戲曲和民間故事。音樂源於“巫歌”、“俗曲”,並用啟、承、轉、合四句體樂段結構,曲調流暢。子弟書對京韻大鼓和東北大鼓的產生、發展有重要影響。②八角鼓說唱。是滿族傳統的曲藝形式,常見的有單唱、折唱、群唱(坐唱)3種。伴奏樂器主要是八角鼓、三弦。音樂屬曲牌聯套體,它融匯瞭滿漢民歌、說唱音樂、南北曲、地方戲曲曲牌等音樂,適合表現敘事性內容。流傳在北方地區的單弦,即由八角鼓說唱發展而成。

  樂器 滿族特有的樂器多用於跳神活動,如單鼓、抬鼓、鍠朗、響鈴、腰鈴、紮板、響刀等打擊樂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滿族專業音樂工作者積極從事滿族民間音樂的挖掘、整理,並在此基礎上創作加工瞭歌舞劇《蠶娘》、神話舞劇《珍珠湖》、器樂曲《跑火池》、歌曲《滿族鄉飛來吉祥的鷹》等。著名的滿族音樂傢有古琴傢溥雪齋、作曲傢雷振邦、傅庚辰、歌唱傢徐桂珠、關牧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