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話劇團體。前身是1951年在瀋陽成立的東北人民藝術劇院話劇團。1954年,原遼東省話劇團和遼西省話劇團併入劇院,正式改名為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隸屬遼寧省文化廳。1962年,又有營口話劇團併入劇院。院長李默然。

  劇院成立30多年來,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努力貫徹“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文藝方針,共演出8630餘場,演出瞭中外戲劇名作多幕劇100餘部,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日出》、《傢》、《秋瑾傳》、《吝嗇鬼》、《漁人之傢傢》、《第一次打擊》、《娜拉》、《尤利斯·伏契克》等。同時,劇院積極反映現實生活,創作並首演瞭《春風吹到諾敏河》、《洞簫橫吹》、《前進再前進》、《第二個春天》、《落鳳臺》、《市委書記》、《報春花》、《高山下的花環》等58部劇作。此外,劇院演員還參加瞭《甲午風雲》、《兵臨城下》、《創業》、《花園街5號》等30多部電影和《喬廠長上任》等20多部電視劇的拍攝工作。

  劇院歷史上組織創作並首演影響較大的劇目有:《前進再前進》,曾獲1956年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會演出一等獎、導演二等獎;《第二個春天》(劉川創作),獲文化部1963年以來優秀話劇創作、演出大會獎狀;《報春花》(崔德志創作),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文藝演出創作一等獎、演出一等獎;《落鳳臺》(房純如、楊舒慧創作),獲文化部1981年農村題材優秀創作獎。俞智先等人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高山下的花環》,獲中國戲劇傢協會1982~1983年優秀戲曲。話劇、歌劇劇本優秀改編獎及全國1984年現代題材戲曲、話劇、歌劇觀摩演出劇本一等獎、演出一等獎、導演獎等多項獎勵,飾趙蒙生的演員劉文治獲1983年“梅花獎”。通過這些藝術實踐,劇院逐漸形成瞭迅速反映現實生活,藝術上重筆濃抹、節奏強烈、激情奔放、富有感染力的藝術風格。

《高山下的花環》劇照

  多年來,劇院造就出一批如肖汀、白居、李默然、王秋穎、陳穎、赫海泉、丁尼、趙凡、辛微等有較高藝術造詣並在全國較有影響的老演員、導演和舞美設計傢,也培養瞭一批如劉文治、王早來、宋國鋒、王桂芹、周紅等有才華的中青年戲劇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