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吾

  中國作傢、戲劇傢、文藝評論傢、翻譯傢、法國文學研究專傢。

  李健吾生於1906年8月17日。山西運城人。1921年入國立北京師範大學附中,翌年與同學朱大柟、蹇先艾組織文學團體曦社,創辦文文學刊物《爝火》,開始發表劇本、小說。1925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同年由王統照介紹參加文學研究會。1931年赴法入巴黎大學研究福樓拜等現實主義作傢和作品。1933年回國,在中華文化教育基金董事會編譯委員會任職。1935年任暨南大學教授。抗日戰爭時期在上海從事話劇活動,是上海劇藝社及苦幹劇團的中堅。1945年應鄭振鐸之約,主編《文藝復興》雜志,並參加籌建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後改為上海戲劇專科學校),任教授。

  1954年起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健吾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文學評議組成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傢協會理事、北京市政協委員。

  李健吾自幼酷愛戲劇,學生時期即參加話劇演出,曾任清華大學清華戲劇社社長。1923年開始發表劇本,先後共創作、改編近50部劇作。他的劇本貫串著反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的愛國、民主思想,註意反映勞苦大眾生活感情,情節緊湊,佈局嚴謹,人物性格鮮明,語言生動,被稱為具有浪漫主義特征的劇作傢。20年代有9部劇本問世,多數是獨幕劇,反映城市下層人民生活的艱辛,主人翁是工人、士兵、仆人。命運的焦點常集中在女性身上。《翠子的將來》(1926)、《母親的夢》(又名《賭與戰爭》,1927)是這階段有代表性的劇作。30年代是李健吾思想活躍、勤於藝術探索的時期,劇本題材多樣,風格各異。其中有充滿對國傢命運憂慮、大聲疾呼抗日的《信號》(原名《火線之外》,1932)、《老王和他的同志們》(原名《火線之內》,1932);有歌頌革命者,揭露封建軍閥,寄希望於共產黨的《這不過是春天》(1934)、《十三年》(原名《一個沒有登記的同志》,1937);有以沉鬱的筆觸,通過驚世駭俗的故事,反映農村生活及人性善良與邪惡鬥爭,帶有浪漫主義特征和法國戲劇影響的《村長之傢》(1933)、《梁允達》(1934);還有鋒芒對準新、舊道學傢,批判並存於中國的封建道德、資本主義文化的兩部喜劇《以身作則》(1936)、《新學究》(1937)。40年代是李健吾劇作的黃金時期,以改編中外名著為多。這主要由於淪陷後的上海言路堵塞,創作殊艱,除《黃花》(1941)、《販馬記》(原名《草莽》上部,1942)、《青春》(1944)外,其餘10多部都是改編劇本,較著名的有《秋》(1942)、《金小玉》(1944)、《王德明》、《阿安那》(以上1945)等。李健吾的改編劇本,隻取原作基本構思,而將背景、情節、人物加以改造,使之徹底中國化,演出中甚得好評。40年代後期起,李健吾主要精力投入教學、研究、翻譯上,偶有創作。1976年後,有《一九七六年》(1977)、《呂雉》(1979)等劇本問世,宣泄瞭他對十年動亂的憤懣,對新時期的贊頌。

  李健吾是中國最早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者之一。他從1925年就發表譯作,以小說、劇本為多,間有理論。小說有《包法利夫人》、《聖安東的誘惑》、《司湯達爾小說集》等;劇本有《愛與死的搏鬥》和М.高爾基、А.П.契訶夫、Л.Н.托爾斯泰等人的戲劇集。其中莫裡哀喜劇27部,是國內最完整的譯本。他的譯文講究誠和信,文筆流暢,通曉易懂,雅俗共賞。他有《福樓拜評傳》、《莫裡哀的喜劇》、《莫裡哀〈喜劇六種〉譯本序》等專論。

  李健吾一生寫過大量戲劇評論,如《雷雨》、《論〈上海屋簷下〉》、《清明前後》、《讀〈茶館〉》等。他對劇作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藝術上常有獨到見解。

  《這不過是春天》是李健吾的成名作。劇本以北伐為背景,寫革命者馮允平受命由武漢潛入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住進瞭警察局長的傢裡。他是廳長夫人往日的情人,又正是今天廳長奉命捉拿的革命黨。馮允平的到來引起廳長夫人的萬千思緒。當她瞭解瞭馮允平的身份和處境後,強忍住感情,買通捉拿他的密探,掩護他安全離開北京。劇本的主要成就在於塑造瞭一個徘徊在黑暗與光明之間、充滿矛盾的女性形象。這是一個有時代內容的形象,也反映出作者對方生未死的中國社會的認識。劇本曾遭北平市警察局禁演。1935年由旅日同學會首演於日本。

  《以身作則》是3幕喜劇。寫前清遺老徐舉人,以倒背四書、傢教森嚴自得,整日以“男女有別”為大防,把一雙兒女禁錮傢中。女兒偶然偷出傢門即被一無賴營長看中,營長買通下人以看病為名進入徐宅與徐女相會,敗露被逐。結果這個營長正是他為女兒指腹為婚的多年音訊杳然的未婚夫。他自己雖高唱“男女有別……無別無義,禽獸之道也”,卻為女仆傾倒,不能自持,鬧瞭許多笑話,道貌盡失。這部喜劇不僅諷刺瞭徐舉人,對當時官場軍隊勾結一氣,搶男霸女,販毒肥私等醜惡現象也進行瞭辛辣的揭露。此劇由國立劇專於1940年首演於四川江安,導演張駿祥。

  《金小玉》又名《不夜天》,根據法國劇作傢V.薩爾杜的《托斯卡》改編。李健吾隻取原作構思,背景、人物、情節均作瞭很大改動。劇本寫革命者莫同從北平監獄逃出後,由青年考古學傢范永立安排,避於南城舊宅。警備司令王士琦發覺莫同與范永立有涉,遂設陰謀,激起范所愛名伶金小玉妒意,用她作眼線,包圍舊宅。王士琦當金面嚴刑拷打范永立,范終不屈;金為救范供出莫同,但莫同已自盡。王士琦殺范,並圖霸占金,金小玉血刃王士琦後自殺。劇本結構嚴謹,情節緊湊,4幕戲集中在一夜之間,環環相扣,驚險跌宕。《金小玉》由苦幹劇團於1944年首演於上海,導演黃佐臨,丹尼飾金小玉,石揮飾王士琦。

  《青春》寫辛亥革命前夜,華北某農村田寡婦的獨子田喜兒,與村長的女兒楊香草相愛。楊村長以門戶不當、男女私情有傷風化反對。田喜兒約香草私奔未成,楊村長將18歲的女兒嫁給瞭鄰村羅舉人11歲的兒子。一年後,羅舉人攜子、媳串親;田喜兒與香草偶遇於村頭,痛敘離情和相思之苦。羅舉人見狀怒極,休瞭香草;楊村長則逼女兒自裁。正無可收拾,田寡婦無視楊村長要去縣裡告狀的恐嚇,帶著香草和田喜兒高高興興地回傢去瞭。這是一部洋溢著青春朝氣、具有濃鬱鄉土氣息的性格喜劇,是李健吾繼《以身作則》以後又一部以反封建為主旨的喜劇作品。苦幹劇團1944年演出,獲得成功。